对话天禧科技:深耕用户需求,以技术创新构建智能眼镜生态

jh 1周前 (04-11)

自2025年年初起,智能眼镜赛道一路“狂飙”,诸多企业涌入 “百镜大战”中。 从分类来看,传统手机厂商...

自2025年年初起,智能眼镜赛道一路“狂飙”,诸多企业涌入 “百镜大战”中。

从分类来看,传统手机厂商、互联网大厂、AR/VR厂商、AI眼镜创企以及专业智能眼镜企业等多方势力云集,都希望在这一赛道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智能眼镜作为智能穿戴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毋庸置疑,但早期企业都是盲目乐观地入局该赛道,最终大部分都是遗憾出场。

本次镁客网采访的丹阳市天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禧智能”)在智能眼镜领域深耕多年。

虽然没有大厂的光环,但这家小而美的企业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出货量。在对话里,我们深入理解了他们对于智能眼镜行业的深度洞察、现状分析及未来规划。

看清市场需要,找准产品定位

天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丹阳天禄眼镜电商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自成立以来,天禧智能便以“智能科技与传统眼镜完美融合”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在智能穿戴领域将眼镜做得最好、在眼镜行业中实现智能化领先。

据介绍,目前天禧智能汇聚了多名资深硬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三维绘图师等专业人才,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人才资源,不断推动公司旗下智能眼镜产品的创新与升级。

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丹阳这座城市。

作为中国的“眼镜之都”,丹阳年产镜片4亿多副,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

可以说,单凭眼镜这一行业,丹阳每年就能创造出超过120亿元的产值。

经历40余年的发展,丹阳已经集聚1600多家从事眼镜生产及配套企业,丹阳天禄眼镜电商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之一。背靠优质的产业链资源,天禧智能本身就手握充足的客源订单。

就中国市场来说,本身拥有庞大的近视眼人群,因此如果能利用好“传统眼镜”这一要素 ,自然更能吸引消费者。

据工作人员介绍,天禧智能很早就布局了智能眼镜,旗下核心产品围绕“可拆卸更换电池”,目前算得上全球首家。目前包括中国、欧盟等地,总共加起来已经累计100项独家专利,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壁垒。

这种将硬件创新与专利布局相结合的策略,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为企业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护城河。

除此以外,天禧智能的智能眼镜还集成了充电仓循环充电、骨传导、蓝牙 5.0、TWS 等前沿技术,彻底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续航痛点。这些设计思路不仅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消费者还能通过彩色镜片更换等细节,实现从功能到场景的全面延伸。

由此可见,天禧智能敏锐地看准了“续航”这一痛点,根据用户的需求打开了市场。

入局AI,积累技术新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天禧智能科技在生态构建方面也有前瞻性布局。在本届IEAE深圳电子展上,天禧智能带来了他们在AI大模型领域的最新布局进展。

据介绍,通过与豆包、科大讯飞等平台的合作,天禧智能的新产品已实现从“基础语音交互”到 “AI 内容生态”的全面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常见的的娱乐功能外,天禧智能正将研发重心向医疗健康领域延伸,计划通过集成人体健康监测模块与大模型分析技术,打造一套可穿戴的健康管理系统。

这种从单一硬件制造商向健康管理服务商的转型路径,既符合 AIoT 产业发展趋势,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在市场策略上,天禧智能科技采取了 "痛点驱动 + 场景渗透" 的双轮驱动模式。针对驾驶安全、商务沟通等高频场景,推出免手持通话、实时翻译等功能;通过与深圳卫视等媒体的合作,强化品牌认知度。

同时,天禧智能在深圳和丹阳的三条生产线实现了日产万副级的产能,为产品快速迭代和市场扩张提供了坚实支撑。

总的来说,天禧智能科技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随着光波导显示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拓展,企业正从智能穿戴制造商向更深层次的需求市场转型。

其成功经验表明,在技术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中,唯有聚焦用户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构建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立体化生态,才能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这种创新驱动、生态协同的发展模式,为智能穿戴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