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智能硬件创业有哪些“坑”
智能硬件创业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智能硬件火了,这是目前大多数关注创业圈的人最直观的感受。疯狂的融资、火热的众筹,让很多小团队挤破头想进入这一个领域,很多互联网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硬件产品。那么,智能硬件创业真的那么容易吗?恐怕未必。以下这些智能硬件创业中的问题,是值得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思考的。
一、好的代工厂都不愿意和智能硬件初创公司合作
越好的工厂越挑剔。实际情况是,知名的工厂都不愿意和初创公司合作。
“富士高电声”是一家生产高档音箱和耳机的上市公司,他在东莞西南地区的主要工厂内拥有着4,000名工人和600名职工,杨奔是这个公司的常务理事。
杨奔在此之前在国际一线制造公司工作,对于杨奔来说,那些自以为是又傲慢的创业公司让他完全没有合作的动力。据杨奔说,工厂都不愿意冒风险,看重的是机会成本。代工厂会在几个合作方中选择最好的那个,他们会寻求一套稳定、循环且有序的运营模式。
无论是投入人力资本还是以货币资本,好的工厂将与合作企业长期共进退。好的工厂将需要对合作企业进行多个层次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状况的详尽分析。
同样地,有着丰富制造业经验的智能硬件公司将审计工厂,这通常意味着持续1~3天的现场访问,在这几天的走访中,不仅要全面审查工厂的制造能力,同时也要对集团的内部设计师和工业工程师进行审查。
二、许多众筹成功的智能硬件创业公司需求量,连代工厂的“最小起订量(MOQs)”都达不到
在当下,基本上所有的智能硬件初创公司都靠众筹筹得第一笔钱,比如在,kickstarter(国外企业),京东(国内企业)上发起众筹。
许多众筹创业公司错误地以为会有几千个工厂能生产他们的零件(未上市就筹得几百万会让人信息爆棚)。
杨奔说:“多个工厂采购是一个正确的策略”。
然而,事实上,初创公司这些微不足道的订单不能到达大工厂的“最小起订量”(MOQ),工厂不可能为这些小订单专门安排生产线,而影响对大客户的生产。
三、“非标配件”生产,费用将会高到吓尿你
许多创业公司最在意的是BOM((BillofMaterial,自定义物料清单),并且严重低估了“非标配件”所产生的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试运行费用、工程成本、产品检验成本、工装/夹具成本,甚至出现废料成本。硬件的开模费用是非常昂贵的,甚至是产品开发过程中最大支出,在你决定生产新硬件时这些成本都是无法缩减的。
另外,你的产品想和苹果那些“完美硬件”相连接?那你还需要确定这些部件是MFI吗?
MFI的意思是“专门为iPhone/iPad/iPod制造”如果一件产品想拥有苹果公司旗下的iPhone和iPad的专属接口,那么制造这件产品的企业必须要持有苹果公司的“特许批准”。
准售证书也是非常重要,商品也要通过正规渠道在允许交易的国家进行售卖。商品需取得这方面的证书也将会花费上千美元,和wifi的道理一样,依旧存在着产品债务保险费,但是这部分费用仍旧占商品最终零售价的0.26%。
四、“硬件授权费”很关键,很多智能硬件创业公司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创始团队是否拥有使硬件供应链的经验?如果没有,团队内部是否拥有(或者是计划雇佣)一位有经验,并且曾经为其他公司的技术商业化做出贡献的“工业工程师”。
最后,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那些自称“中国/台湾制造”的企业,他们的企业团队在这些地方派驻了核心技术人员,但请注意,即使团队自称是依赖于第三方顾问,但在这些地方(如:中国/台湾)也是设有实体工作室的,这样的话,可使企业在当地受到重视。
如果你没有被这些存在的“坑”吓到,那么小编在这边预祝各位智能硬件创业者和投资者们好运!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