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C不只是一个按钮,它让简单不再是梦想

伶轩 8年前 (2016-02-28)

瑞典公司Shortcut Labs开发的小按钮产品Flic,让智能自动化变得更加简单。

你是不是觉得有了智能家居,就能将双手完美的解放出来?那我只能说,你没有见过更好的。

2014年,Flic以8万美元的融资目标成为了Indiegogo这一众筹平台的宠儿。目前,这款产品已经融资4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7万元)。产品理念很简单,将它放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你能想到的应用或设备连接起来就行了。

它的尺寸小于二十五美分的硬币,被封装在硅胶模中。每个Flic按钮能执行三种操作——单击、双击、握持(长按)。这样一款一体化的设备得益于其合作伙伴。Shortcut Labs和多家公司合作,包括Spotify、Logitech、Philips Hue、LIFX、Unified Remote、Wemo、Sonos、Zapier、IFTTT,甚至与达美乐披萨也有合作关系。随着合作伙伴的增加,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好。

现在我们来谈谈,它具体能干什么?

Snooze alarm

晚上睡多晚都不怕,早上起床要人命。为解决这一问题,便出现了一个名为“Snooze alarm”的手机功能,中文翻译就是“催醒闹钟”,只要你不按它就不会停;你按了,在设定的时间内,它还会再响。该功能的发明者美其名曰此功能的作用在于将人从深度睡眠里慢慢叫醒。但是,真的很烦,特别烦有没有!想要按停闹钟,你必须在睡眼朦胧时摸到手机,然后睁开眼,按停它。

Flic,一个按钮,放在方便触及的地方,你完全可以凭借睡梦中残存的清醒去结束噪音。当然,如果你是“起床重度困难患者”,你的叫醒闹钟的工作频率有必要设置为高频率,否则这种让你懒中更懒的按钮有可能会耽误你的时间。

Play and Next

音乐和游戏,这两样你的生活里必须要出现一样,否则,你的生活就太无味了。但如果,想要听音乐,打游戏时只用轻轻按一下按钮,是不是会让你的心情更high呢?另外,想要切换曲目和频道也只需动用一根手指,按一下,真的是,完美。

Flic,完美!

Turn On/Off Everything

FLIC不只是一个按钮,它让简单不再是梦想2

将两个指甲盖大小的按钮放在智能家居的前门,只要按一下,就可以打开或关掉屋里所有的灯,电器。这在你赶时间时显得尤为重要。

Call Yourself

电视剧里的相亲桥段往往是狗血的,但艺术往往来自于生活。假设你工作几余年,仍是单身狗一只,那么过年回家通常只有一个下场:被逼相亲。再假设对方长得惨不忍睹,个性更是地球仅有,你应该只会有一种想法:赶紧逃。这个时候,按一下藏在口袋里的Flic吧,给自己打个电话,然后,逃之夭夭。

这只是个调节气氛的玩笑。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找不着手机了,按下按钮就能听见手机铃声,找到它的位置,方便。

Order Taxt/Pizza

叫出租,定Pizza。不用打电话,不用找平台,真的只是按一下,你需要的,都会来到你身边。

Share GPS Location

FLIC不只是一个按钮,它让简单不再是梦想3

Flic按钮有个小夹子,你可以夹在衣服或背包上。按一次可以给朋友打电话。按两次就自动将定位通知重要联系人。如果长按,手机会发出警报。这种在不方便呼救时能派上大用场的功能,真的是,太棒了!

Selfie

声控,自拍杆什么的low爆了。想要自拍,摆好位置,不仅能解放你拿自拍杆的手臂,还能解放你声控拍照时的嘴唇。只需一按,卡擦,美美的。

Control Of Mobile Phone IN The Car

将Flic放车上可以控制手机通话,更加安全。按一下按钮,可以发信息告诉妻子我在回家路上。按两下,可以与她通话。长按即可听到由文字信息转换为语音的回复。在车上控制手机是目前发现最有用的功能之一。

说了这么多,如果我告诉你Flic没有缺点,你肯定要OS我不靠谱了。目前在安卓上大约有50种Flic的功能,而在IOS上仅有27种。在定位上,只有安卓的设备才可以发送定位信息,而且是使用谷歌地图发送的,经常会分成两条信息,这样一来就不能一打开马上能看到信息。在文字语音转换上,只有安卓可以轻松实现这个功能,IOS则需要借助IFTTT才能实现。另外,如果你想用Flic定Pizza,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只能去英国实现这个梦想了。

Flic的发售时间为明年3月份,零售价约为35美元(约合人民币214元)。通过Indiegogo购买的用户能享受一定的折扣。“让Flic成为一款你的可穿戴设备”,这有可能成为明年的时尚话题哦,因为它很有可能成为市场上最顶级的智能家居产品。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