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地震”频发,只因其还未“落地”
巨头微软在智能手环的退出,其中是否表达了其对智能手环的不看好?而智能手环又差在哪儿?
最近一段时间,微软正在关闭其Band系列手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生产线。该系列产品的硬件制作团队发言人公开表示:“我们已经开始售卖Band系列智能设备的库存产品,并且今年已经没有再发布新款Band系列智能设备的计划。”
目前,微软已经将微软应用商店中一些与Band系列手环等智能设备相关的应用软件及其补丁、开发工具包等进行了下架的处理。另外,微软也解散了早前开发Band手环系列产品的团队。对此,有媒体分析,微软此举是因为遭到了新型创业公司所发布的各种形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强烈冲击。
不过,微软此前曾发表有关Band手环未来的声明,其中虽然没有提及它今年不会再发布新产品,但仍指出公司将继续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进行探索。由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微软对智能手环等设备的前景并不看好?而在现实中,当前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的现状到底又如何呢?
智能手环现状堪忧
前段时间,作为智能穿戴领域普及率较高的产品,智能手环的市场一直是相当的不错,年销量基本都在50%以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智能手环的市场正在发生变动、逐渐萎缩:
Jawbone智能手环的销售量一度遥遥领先,并且前前后后融资接近9亿美元,但就在前不久,国外媒体曝出其停止了UP系列手环的更新开始,也就意味着它在市场的逐渐退出;
据Fitbit报告显示,在其1090万注册用户数中,目前仅有近670万用户是活跃的;
2013年咕咚和百度联合发布咕咚运动手环,但于同年发布手环2后就不再开发新产品,转而做起软件;
国内的Inwatch产品,不管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距离上个新品发布会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近期更是陷入了“讨薪”风波,前景堪忧。
智能手环花样百出,但仍未“落地”
根据以上公司状况,我们应该了解到了一个现实,经过几年的发展,智能手环并没有摆脱“鸡肋”的标签,依旧还是个当初那个浮于表面、可有可无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两点:
首要因素还是那个老梗——对于用户需求的不够满足。一个产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产品及消费群体的定位。但是,显而易见的,智能手环并没有真正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微软的健康检测设备Microsoft Band2手环为例,在配置上,其中内置了11个传感器:光学心率传感器、三轴加速计、陀螺仪、GPS、环境光传感器、体温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电容感应器、皮电反应传感器、气压计,功能看起来的确很强大。然而,纵使传感器再多,其最终提供给用户的也只是一些数据,正如国内某智能手环生厂商所说,那些所谓的数据并不能解决什么痛点问题,用户更想知道的是,这数据代表了什么,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是智能手环目前所不能提供的,因而显得不够“智能”,实用性也大大降低。
其次则是“封闭性”太强。当前市场充斥着各色智能手环,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小米、微软还是什么,他们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封闭,具体指产品的功能拓展性太弱,行业过于封闭,有点“闭门造车”的意味。
比如小米手环,它的基本功能包括运动计步、睡眠监测、久坐提醒、心率监测(可实时监测)、来电提醒、屏幕解锁、振动闹钟和免密支付等,看样子小米似乎想把手环打造成智能手机一般,但这是不可能的,而拥有了健康监测的智能手机取代它更是分分钟的事。相比之下,手环唯一的优势就是便捷性,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竞争点,因此,对于生产商而言,另辟蹊径就成了必然。就比如与健身机构合作,让手环在用户与教练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以实现数据的共享,继而教练就能够实时掌握学员的锻炼信息,以定制合理的健身计划。除此之外,还有医院等机构都是可以合作的对象,由此打造智能手环的另一个生态链,加强与用户之间的粘性。
结语
当前,智能手环已经不比从前,而这一次微软的退出更是给了入局者狠狠的一击,当然,微软砍掉智能穿戴硬件项目只是为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另外的项目,但从一定层面上也说明了该项目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或是前景不可期待。不过,虽然巨头推举了,但不也是给了新型创业公司一个喘息的机会?如果能够摆脱当前的桎梏,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拓宽自己的生态链,或许能够在当前“病态”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杀出一条“实在”的“血路”。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