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虽然前景看好,但如何甩掉人为干预才是其落地关键
虽然实现了概念的落地,但智能家居似乎还不够“智能”。
早前,在一些影视剧以及现实的家庭场景中,我们有时会在其中的玄关处或其他地方的墙面上看见一个类似于iPad的屏幕,上面或是相关数据、图谱,或是一些按键。通过它,用户可以对家里的情况一目了然,也可以对部分家电设进行控制,这就是早期的“智能家居”场景。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605.7亿元,同比增长率50.15%。预计未来几年内智能家居将迎来爆发,到2018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396亿元。另外,来自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智能家居的整体规模将由目前的100亿美元增长至500亿美元,并有望在2030年激增至4000亿美元。
按照定义来看,所谓的“智能家居”早已实现。不过,时代和技术都在进步,用户的需求也在随之不断发生改变。当下,因为AI技术,越来越多的智能家电从概念实现了落地,也让厂商和用户看到了智能家居的更多潜力和可能性,而“智能家居”的定义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
重新定义智能家居的“智能”
在智能化时代的推动下,“智能家居”的“智能”不再只是简单的控制,它变得更为复杂,也凸显出更多的人性化:
更自然的人机交互:在早期的“智能家居”场景中,点击特定屏幕和操控遥控器是人们了解家居状况、控制家电的唯一途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单方面的交流,是一种“被动式”的家居体验。
从极致体验的角度来讲,这种服务并没有能够解放人类的双手,也抹杀了挖掘智能家居更多潜力的可能性,像语音叫车、语音购物等等。并且,由于固定的位置以及空间覆盖范围等局限性,早期的智能家居也不能实现远程操控这一用户所需要的辅助功能。
与此同时,在便利性之外,自然的人机交互还能够弥补用户在情感上的空缺,其中尤以陪护型机器人最具代表性。根据ZDC互联网调研中心截止2016年9月的数据显示,在机器人产品用户关注度分布占比中,陪护型机器人用户关注度高达32.2%,排名第一,紧接着的是分别占比22.6%、18.8%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从这个数据中,我们看到了用户对于“伙伴”的急切需求,尤其是儿童和老人,而出于“陪护”的目的,自然的人机交互是不可缺少的。
一个“懂你”的“管家”:如今的人工智能只能在特定区域,依靠清晰的边界,通过大数据+大运算量,在狭窄领域中完成特定功能,未来需要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将机器人像幼儿一样获得学习能力,能够自我学习,自主获得对世界的判断能力,科沃斯机器人的CEO钱东奇如是表示。而在智能家居中,这也就是说AI要“懂得”人类,围绕用户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当前,AI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仅仅能理解用户所下达的直接指令。而在理想的场景中,借助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AI手段,智能家居中的AI系统便能够基于用户的言行举止等数据,继而自行在系统中进行运算,作出一个最佳的决策,成为一个“个性化”的“AI管家”。
入局“智能家居”各出奇招
“智能家居在今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真正的拐点,一个爆发期。”Broadlink CEO刘宗儒说。他表示,至于其中推动的因素主要在于三点,一个是AI技术的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其次是用户需求的逐渐增长,最后则是地产行业对智能家居需求旺盛的推动。
当下,科技公司、传统家电制造商……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进入智能家居这个“大染缸”。其中,论起棋局开始的第一步,众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走法:
个人/家用机器人:这是多数科技创业公司更愿意涉足的领域。据IFR预计,2016-2019年全球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将迎来井喷期,累计销量将达到4200万台,累计销售额约为223亿美元。
借助于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AI技术,在人机交互上,当前的个人/家用机器人在理解能力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用户的日常需求。另外,部分个人/家用机器人厂商正在试图让产品集成家电控制功能,完成从“玩伴”到“管家”的转型。
智能家电:在家居环境中,家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物件儿,也就为传统家电制造商转战智能家电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环境。
坐拥丰厚的研发资金,兼之背靠着完整的家电产业链以及成熟的市场,相比于科技公司,传统家电制造商在智能家居的布局上有着先天优势。目前,拥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AI技术的家电已经比比皆是,这一点,从本月完美落幕的AWE 2017展会现场就能看出一二。
物联网云平台等基础建设:如上文所讲,人机交互等是不容忽视的,如此智能家居产品才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和肢体含义,从而实现“智能”,若不然,即使运算能力再强大,终究也只是一个摆设。
而在人机交互之外,“智能”和“互联”的属性让“数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也给了物联网云平台提供商一个商机。通过物联网云平台,所有的智能家居产品将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共享,从而进行用户个性化服务的定制。
“智能家居”还需甩掉人为干预的“包袱”
不管是渐渐增多的玩家,还是愈发增长的市场份额,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智能家居行业,不过,对比智能家居的新定义,在用户看着好玩,玩家玩的起劲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的一些诟病。
举个例子,语音+手机是当前智能家居厂商主要选择的控制方式,的确,从某种层面上说,两种方式的结合从室内、室外两方面将用户囊括在内,令智能家居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更为全面。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语音控制,还是手机控制,所谓的智能家居更多的只是将控制手段变得“智能”,而在许多的场景中,人为干预依旧是一个甩不掉的“包袱”。对此,我们可能需要在几个层面进行着手:
将AI的多种“感官”融合:在GTIC峰会上,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商务副总裁张永谦发表了一番关于智能家居的演讲,其中,他提到:“人的交互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其实是一个融合的方式,单独的语音和图象,或者单独的其他任何传感器,都不能涵盖所有的应用场景。”在其看来,在技术上要完成对智能家居最好体验的布局,必须把图象和语音的技术融合。
只要一提及智能家居,大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起的多是一个会说话、听得懂话的家居物件儿,其中以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为个中翘楚。不过,正如张永谦所言,仅仅具备语音功能是不全面的。在服务的提供上,依靠语音,智能家居产品获得数据的唯一来源只能是人们的对话,而在某些场景中,这只能让其提供一种较为“被动式”的服务,显得没有那么的“智能”。
由此,出于覆盖全面应用场景、主动提供服务的目的,让AI多种“感官”融合在一起、协同合作是必然的。借助于多种“感官”,智能家居中的AI系统能够从获知用户、家居的全方面数据,从而“主动”的提供服务。
去糟粕留精华,灵活运用有用的数据:上文我们说要将AI的多种“感官”融合在一起,而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获取数据,将数据灵活运用。
当下,物联网云平台是智能家居的底层建设,将智能家电产品连在一起共享数据。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联网云平台也仅仅是将产品连接起来,从而为语音控制和手机APP的控制提供了一个基础。用刘宗儒的话来讲,联网不只是为了转移智能家居的控制方式,是让其能够通过互联,从而综合收集、考虑多方面的数据,主动做出决策、提供服务。对此,我们又该考虑了,该捕捉什么样的数据?哪些数据才是有用的?
基于各种传感器,可以说,在智能家居场景中,每时每刻都有数据产生,经年累月,这些数据越来越多。但是,当我们细细追究起来,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废物”,并不值得AI系统去收集,也不具备可以学习的价值。于AI的“感官”而言,它们要学会如何精准的截取有效的数据,如此才能正确的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果将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会费时费力,最后的结果可能还需要人为干预来进行调整,这并不是“智能”,而是一种“智障”。
结语
在市场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加入这场战局,智能音箱、智能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空调……随着概念的落地,人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所包围。不过,在当前智能家居产品操控方式智能化,但操作过程还主要依赖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真的有那么多用户愿意体验吗?
这是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