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催促企业蜕变,关键的“人才”还需政企校的进一步联合
相比于技术,在智能制造时代,人力资源才是助力智能制造的动力。
近日,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古都金陵开幕,在“智能制造的价值——从示范到实践”的分论坛上,从智能制造的技术发展,再到智能制造的行业应用,我们从中德两国学者、企业家的经验之谈中学习了很多。
工业第二波数字化运动已至,企业能从中获得什么?
“工业的第一波数字化浪潮的标签是自动化系统、物联网等等,而第二波数字化运动的代表则是自动化、智能化。”德国工业4.0总负责人、德国国家工程院人工智能平台主席Johannes Winter博士表示。
众所周知,工业4.0概念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被正式提出,作为提出方的德国也为此成立了一个“工业4.0项目”,内容分为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将之映射到国内,因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服务等技术的融合,我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内在智能制造上的进程与成果,比如格力的机械臂、Geek+的物流机器人、中科云创的工业云等等,这些都是国内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至今的成果。
如今,趋势是一定的,相关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也相继涌现并做出成绩,在工业4.0、智能制造的推动下,企业到底能得到什么?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转变?
针对这个方面,Winter博士具体指出了4个变化:第一,企业将获得更强的适应力,变得更为敏捷,而机器人也将取代现在的员工;第二,企业将能够以更低价格向大众市场提供定制化服务;第三,企业的业务模式将能够适用于每一位用户,继而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搞附加值的产品;最后,机器将学会自自主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Winter博士着重强调,在工业4.0时代,或者说在智能制造时代,海量的高质量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国内应用场景广阔,紧密联合政企校共同打造人才助力智能制造
在整个论坛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一些嘉宾的演讲中,“学习德国”、“学习美国”这样一些字眼常常会出现。用江苏金茂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小光的话来说,“原始创新”是智能制造的一个核心,不过,在走上智能制造道路的一开始,国内需要做的是学习美国在工业上的互联网精神以及德国在工业上的工匠精神。而在之后,我们需要将之进行整合,走出自己的智能制造道路。
相比于国际市场,在智能制造的发展上,中国有一个优势很明显。“应用场景是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落地的必要”是全球皆认可的标准,而根据现场演讲嘉宾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认知到,中国在应用场景方面是十分广阔的。
借助于优势,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利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不过,在一些问题上,我们也是不能忽略,比如此次论坛的另一个主角——人才。相比于技术,人才才是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真正助力。
在常州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翀昊看来,国内很多工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蒸汽时代。与此同时,企业内人才的缺乏也是一种“痛”。针对这种问题,Ward Howell International总裁、IoT One平台董事Michael Maeder、无锡蠡湖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其等人都在现场发表里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政府、企业、高校在人才上的一种合作更是被他们屡屡提及。
“在中国,公司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还不够强烈,有70%的人才是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再培训的。”Maeder表示。此外,政府对人才储备的管理、对政企合作的推进,以及学校针对性提供的职业性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国内智能制造在人才问题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语
虽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外专家的眼中,中国在智能制造上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并且也成为了被学习的一个对象。
“如今,德国也应该像中国学习,学习中国的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就比如移动支付等等。”在圆桌论坛的最后,Maeder表示。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