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不计成本苛求品质 将研发进行到底
时代周报记者 吴绵强 发自深圳、广州长达数公里的深南大道南山段是深圳的一张科技名片,腾讯、联想、TCL和创维等巨头的总部大楼便矗立于...
时代周报记者 吴绵强 发自深圳、广州
长达数公里的深南大道南山段是深圳的一张“科技名片”,腾讯、联想、TCL和创维等巨头的总部大楼便矗立于大道两侧。
位于深南大道上的深圳地铁高新园站D出口,高达35层的建筑墙体上的红色logo“mindray”字样显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的所在地。
从偏居鹏城一隅到研发和销售走向全球,从印度的基层诊所到欧美顶尖的皇家医院,历经27年,迈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本土可以将医疗器械产品持续销往全球的主要的民族企业。
将研发进行到底,是促使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密匙”。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迈瑞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约占其年销售额的10%,是国内同行的数倍。在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下,其旗下器械产品和公司的业绩规模均让其他对手难以望其项背。
这也在无形中让迈瑞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里的“异类”。
“迈瑞为什么能闯出一条路径?那是因为迈瑞不理这一套,你打你的价格战,我做我的研发生产,最后看谁是赢家。”迈瑞创始人李西廷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道。
对李西廷的采访被安排在2017年的岁末。此时正是这位医疗器械大佬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作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的掌舵人,李西廷无疑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深耕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的这30余年里,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等全流程环节,他早已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迈瑞在产品研发创新上再有新亮点。而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器械的可操作性、便捷性、高端器械的智能化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则让迈瑞对产品有了越来越严苛的追求。
而要让迈瑞持续焕发生机,对于冲劲十足的李西廷来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迈瑞要走的路,就是在所涉足的领域做精做强。要成为全球前三位,还有很多的技术、制造工艺、市场推广、品牌提高等方面需要突破。”李西廷表示。
研发制胜
走进迈瑞总部大厦一楼的展厅,仿佛进入了一间间手术室。生化免疫流水线,呼吸机、监护仪、超声系统等医疗设备,以及各设备组成的中高端实验室、围术期解决方案等,在此一一呈现。
1991年,李西廷、徐航跟成明和三人一起下海经商,创办了如今的迈瑞,并在2006年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发展至今,迈瑞在中国已拥有超过1800家经销商,3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设有分公司;并且在30多个国家设立子公司,同时拥有2200余家经销商,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及地区。公司已成为美、英、德、法等国顶尖医疗机构的长期合作伙伴。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低,生产企业上万家,规模普遍较小。“光在深圳的医疗企业就有好几百家,但大多都是在无序竞争。”李西廷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看这个产业赚钱都往这里面挤,中国人自己内部竞争,打价格战,最后没办法了,只有牺牲质量、牺牲原材料,牺牲中间管理环节。”
迈瑞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早年深圳一下子冒出来十几家做CT的企业。另外,比如近年来体外诊断产业持续火热,许多企业和资本巨头对此亦趋之若鹜。
要与本土同类企业拉开差距,继而对标国际巨头,迈瑞的关键词是“研发制胜”。
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Wind 医疗保健设备”行业分类下国内24家上市公司2016年共投入研发费用16.44 亿元,平均研发费用为6849.66万元,24家上市公司总体研发费用占总体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25%,研发资金整体投入规模较小。
而据迈瑞招股书显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研发费用分别达9.44亿元、9.88亿元和9.90亿元。自公司创立以来,坚持每年将约10%的年销售额投入研发,每年推出10余款新产品,总计逾3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款新产品至少运用10项专利技术,不断领先定义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新标准。
李西廷是迈瑞持续对研发进行投入的最坚定支持者。这位毕业于中国科大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的理工男深刻地明白,医疗器械行业是多学科交叉、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
迈瑞目前建立了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八大研发中心,共1600余名研发工程师(占公司总人数的两成),分布在深圳、南京、北京、西安、成都,以及美国硅谷、新泽西和西雅图。
而在迈瑞的研发费用中,职工的薪酬费用是最大的开支。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费用分别达6.56亿元、6.49亿元和7.77亿元,分别占当期研发费用的69.49%、65.69%和78.48%。
2017年是迈瑞自主创新“井喷”的一年。据李西廷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这一年,迈瑞推出了比较多的智能化产品。在高端医疗方面,重点推出了手术室整体解决方案。而在应用于基层的产品方面,注重产品操作的简便性、可靠性以及亲和感,同时弥补医生使用仪器经验不足等方面的不足。
坚守“三大领域”
《中国制造2025》指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
在研发上的舍得,让迈瑞拥有了较高的产出,而良好的业绩则可以进一步反哺研发创新。早在多年以前,迈瑞的经营业绩就已在行业遥遥领先。
据迈瑞招股书显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迈瑞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8.36亿元、80.13亿元和90.3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95亿元、9.41亿元和17.46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2016年国内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业绩排名发现,迈瑞以超过90亿元人民币的营收,排名第一位;新华医疗(600587.SH)以83.64亿元的营收,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三的为乐普医疗(300003.SZ),营收为34.68亿元。这家心脏支架巨头在2017年初花费7.4亿元在深圳拿地,年末又豪掷3亿元跨界保险业。
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广阔,国内一家普通的三甲或者二甲医院所涉及的医疗耗材至少有2万种,包括普通病房、ICU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手术床等。
不过,迈瑞并不想成为杂家。据李西廷介绍,像技术含量(不高)的棉签、棉球以及一次性针头,迈瑞绝对不做,“要做就做有技术含量的”。
迈瑞长期布局三大核心领域,即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李西廷在采访中向时代周报记者确认,未来仍将坚持这三大核心领域。“至少未来三五年,我们在这三大领域的布局,已经排得满满当当。”
过去几年,迈瑞通过一系列并购扩大了产品线,包括骨科、内窥镜等高值耗材领域。外界颇为关注的是,未来有实力之后,迈瑞是否会进行多元化。
对此,李西廷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三大领域的空间还很大,要把所熟悉的领域做好,“特别是体外诊断领域,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如果能把这些做到国际上前三的位置,或者像监护仪做到世界前三的水平,那么我们的体量至少是上千亿元的销售额”。
目前,迈瑞的产品主要是在医院方面进行布局。“如果你不把现在所涉足的产品做好做精,就盲目地往产品线外围扩大,就拿我们收购的经验来说,还是不合适。”李西廷指出,“任何一种收购和扩张,必须有3-5年的技术准备,至少要有人才,要有这方面的研究,要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才敢去扩大(业务线),否则的话,没有任何(优势)。”
在李西廷看来,研发一款医疗器械产品并落地销售,这一过程比农民种地的周期还长,“我们一个中型的产品,从研发生产到上市销售,周期都要5年的时间,一般的小公司哪里受得了?一个个元器件堆积,一行行的软件代码书写,都是迈瑞员工做的。同时,很多不协调的东西,还要调整好,再放到仪器中,然后再与硬件联调。调通以后还要保证生产能够重复性以及稳定性,然后再安装好很漂亮的外形包装,以保证其便于使用和运输。再通过国家的各项法规,用户使用之后,觉得满意再返回销售额。”
剑指国际第一梯队
坚持既定的三大核心领域,保持创业时期的初心,这是因为李西廷深知,目前迈瑞以及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与欧美跨国医疗巨头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晚,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导致研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这一尴尬的局面严重制约了这一行业整体的自主创新,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上市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就像一个个小船,一出海后经不起浪打,全部打翻了。”李西廷对此感慨万千,“A股带有技术含量的医疗器械公司产品的出口量,加起来都不及迈瑞一家,这本身就不正常。”
实际上,从很多年前开始,“国际化”这一命题便被迈瑞摆上台面。招股书显示,迈瑞在报告期内(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境外销售收入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54.91%、53.72%和50.00%。
“迈瑞每年都要接受美国FDA的严格审核,否则进不了美国市场。最后所有的质量管理系统都要加进去。”李西廷表示。
根据标普旗下数据库列出的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百强排行中,迈瑞位列世界医疗器械第43名,是前50名中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因此,在参与全球竞争上,迈瑞正与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分庭抗礼。
李西廷坦言,迈瑞还有很多新技术要突破,有很多新的系统要开发,有很多新的模式要创立。但他同时强调,“迈瑞也有做得好的领域,比如手术室一体化解决方案,迈瑞就走在国际前列,目前只有迈瑞能够提供这样的解决方案。”
以监护仪为例。监护仪市场集中度较高,飞利浦、通用电气和迈瑞占据主要份额。迈瑞在监护设备领域深耕多年,提供包括床旁监护仪、遥测监护仪到中央监护系统的全套设备与解决方案,其主要竞争对手为飞利浦、通用电气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监护仪是我们最早涉足的领域,目前来说也是掌握技术最全面最好的领域。”据李西廷介绍,在中国的监护仪市场,迈瑞和飞利浦两家企业各占4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余20%左右的市场,则由其他的厂家占据。
面对欧美国际巨头的竞争,李西廷表示,迈瑞要奔着国际第一梯队前进,“就像打球一样,如果打篮球不去美国NBA,就说明这个球员恐怕真的不行”。
迈瑞希望,未来公司的器械产品,其市场占有率能够更大一些,将国际巨头的市场份额尽量减少。“你说把人家灭掉,那不可能,这是说实在的。有志向有情怀有雄心,这都是好的,但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真正才干了30年,人家干了100多年,你凭什么就说已经超过人家了?”李西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美敦力,其2016年投入研发费用超过20亿美元(约合130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同期中国A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的总和。
另外,在国内市场端,尽管以迈瑞为代表的部分医疗器械产品已在技术层面与跨国公司无显著差异,并在性价比上较为领先,但由于医疗行业对可靠性要求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国内公立医院更信赖传统国际巨头产品,国产医疗器械在公立医院关键科室的市场份额仍然较小。
中国对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创新的愈发重视,正改写着这一局面。
2016年10月,《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出台。这份纲领性文件指出,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方兴未艾,“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研发和已上市产品的继续研究,持续完善生产工艺。”而《中国制造2025》更是指出要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随着健康中国政策的推行,据李西廷估计,到2025年,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值将达到8000亿-1万亿元。
“我们尽量掌握前端的技术,埋头苦干,弯道超车。”李西廷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