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到家Go用智能设备、优质点位和精细化运营跑通盈利模式
去年夏天,创投圈陷入一片狂躁,大家都在急切地寻找下一个风口。无人货架就这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去年夏天,创投圈陷入一片狂躁,大家都在急切地寻找下一个风口。无人货架就这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大量资本进入,引来不少带有阿里、美团“光环”的创业者进入这一赛道。京东到家也在那个时候跃跃欲试,成立了京东到家Go业务部,但在点位扩张上始终显得很克制。
京东到家Go负责人江军在去年接受采访时称曾受到不少记者质疑:同行业不断爆出点位超几万,京东到家Go如何竞争?那时候江军说,点位不是最重要的,无人货架本质上还是零售生意,它背后的优质供应链及高效物流网络的建立才是最重要的。
后来,不断爆出的“点位撤退”证实了江军的这一想法。如今,京东到家Go的点位仍控制在1万个以内。
江军说,如今京东到家Go在北京和成都的无人货架已经实现了打平盈利,预计到今年9月或10月将会在全国实现整体盈利。如今,京东到家的智能货柜已经更迭到3.0版本,使用了“称重+视觉商品识别”技术。“下半年,我们会加快步伐,逆势扩张。”江军说。
本质上是零售生意
从一开始,京东到家Go就在拓展点位上给自己设立了一道高门槛——只进100人以上的企业,因为前端的无人货架对京东到家Go来说更像是整个近场零售的初始状态:一方面占据点位,另一方面为智能设备的研发留出一定时间,把整个供应链、选品、用户场景的需求打通。
同时,江军认为,越是优质的企业就越在乎服务本身,比如选品如何、能否及时补货等等。除去物流网络成本,实现盈利的关键也在于这两点。
选品直接决定了用户的购买行为以及购买量,而有技术背景的江军非常看重对算法和系统的利用。他认为,京东和京东到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喜好来实现真正精准的“千人千面”,而所进驻的公司楼下有无便利店、员工性别占比、加班情况等等,都会成为如何进行选品的因素。
而只有选择优质点位,才能减少货损,并且实现较高的转化率。因此,京东到家Go建立了一套选择点位的标准和逻辑,并且会配备专门的人员对线下点位进行核实。
目前,京东到家Go的货损控制在5%~10%之间。已经进驻的企业包括腾讯、京东、华为、58同城等,业务范围共拓展了10个城市,以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为主。
此外,江军认为,只有100人以上的企业才能够支撑智能设备,为以后更换智能设备留下空间。
无人货架成京东无界零售业务一环
而京东到家之所以选择进入无人货架这一领域,正是因为京东及京东到家所能提供的联合效应。
2016年4月,京东到家宣布合并三公里物流众包平台达达,为京东到家物流网络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近场零售对京东集团而言具有战略意义。“京东为大家提供了海量SKU,半天或一天可以送到;京东到家可以实现半小时到一小时配送(送达)服务。在今天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人需要近场服务,1~5分钟就可以拿到想要的东西。无人货架把便利店高频的东西拿过来,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消费(服务)。”江军说。
为了实现配送效率的提升,降低配送的成本,京东到家开拓了“前置仓+达达”模式,通过同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京东等的合作将商品首先输送到前置仓中,一旦用户下单,半小时之内就可以实现送达。而无人货架可以利用现有的前置仓资源实现补货,从而降低补货成本。“我们进行过多种补货方式的测试,比如用大卡车补货、补货员自己开车补货等等,发现‘前置仓+达达’模式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并且可以同时配送很多订单,解决(配送)波峰和波谷的问题。”
“无人货架业务已经变成集团无界零售业务的一环,可以和全公司的物流体系互相打通,从而降低成本,”江军说,“并且,未来也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京东到家有那么多商户和门店,未来都可能成为补货的支撑。”
研发智能货柜
在开展无人货架业务时,京东到家Go就同步在准备智能设备。而经过大半年的研发及测试,京东到家Go的智能设备目前已经更新到3.0版本。江军说,之前他们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让设备更加稳定,识别率更高;二是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目前,京东到家Go的智能设备占比在10%~20%,由京东的京东大数据部与智慧供应链事业部联合研发,采用了“称重+视觉商品识别”方案,可以在三人同时选货的情况下实现精准识别和扣费。江军认为,这是京东到家Go的一大优势,因为技术的研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每个零部件都需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组装时也需要一套严格的组装标准,才能得到使用稳定、识别率高的结果。
如今很多项目都在替换智能设备以控制货损,而京东到家Go因为已经实现打平盈利,替换的紧迫性并不强,公司反而希望将其投放在更多的场景中。江军认为,办公室场景只是近场货架的一个应用场景而已,未来还有更多的场景可以投放,比如楼道,连接多个办公室的大厅,培训机构,学校,甚至共享公寓、酒店等等,都可以投放智能设备。“只要人流量达到,可以满足经济模型,就可以投放。”江军说。
“我们看到的是更大的市场——近场零售。日本不到2亿人,有500万售货机;中国一定会超过千万台。”江军补充道,“而相对传统售货机而言,智能货柜成本只有它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SKU数量更多,体积也更小,因此应用场景更广泛。”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