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语音芯片火热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巫盼 6年前 (2018-07-19)

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已经有超过5家公司对外宣布做了AI语音芯片。

如果要概括近两年的AI创企现状,融资和造芯是绕不开的话题。而芯片这个词,极有可能会入选2018年年度关键词。

从去年开始起来的热度,在中兴事件的催化下,快速发生更强烈的化学反应。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AI语音芯片的快速崛起:

5月到7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从公开报道的资料可以看到有超过5家公司对外宣布做了AI语音芯片: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不约而同的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发布AI语音芯片,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导火索:智能音箱市场的小爆发

今年的618促销活动,天猫精灵玩了一把价格营销战,只需要99元就能购买一台智能音箱。很快,在7月5日,天猫精灵就宣布一年时间内,他们的全渠道销量累计超过500万台。

这种巨头压低价格走量的行为,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关于智能音箱风口的讨论甚嚣尘上,由亚马逊带起的这阵风终于刮到了国内。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 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音箱的总销量达到920万,同比增长278%。

“当设备的量刚起来的时候,大家突然意识到芯片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它的必要性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作为最早开始布局AI语音芯片的云知声,其创始人黄伟谈到最近的芯片热如是说道。

这一轮智能音箱市场的爆发,让不少人看到潜在的AI语音芯片市场机会。

据今年3月外媒Information的报道,亚马逊正在设计定制用于支持智能音箱Echo的AI芯片,当时消息称亚马逊已经拥有449名有芯片专业知识、技能的员工。

无独有偶,刚刚被阿里收购的中天微,也在7月初表示要发布智能语音芯片。

巨头潜在的动作是最重要的市场风向标之一这个导火索也顺其自然地燃到了AI语音芯片上,探寻其背后的逻辑,也在于AI语音芯片较之于传统通用芯片的优势。

其实最早的通用芯片在语音方面发挥的功效并不大,通常情况下就是将多媒体数字编码器+数字信号模块处理相结合。

在2014年年底的时候,亚马逊的Echo问世,有些半导体厂商瞄准了这块市场,开始推出语音芯片,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联发科。据了解,当时有人推测2016年智能音箱市场将近80%的芯片都是MTK提供的,而这又得益于他们和亚马逊Echo的深度合作。

当智能硬件对语音交互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很多东西需要在端上实现,比如唤醒、数据信号处理。同时考虑安全、网络情况等因素,AI语音芯片出现是必然结果。

相比较语音芯片,AI语音芯片集成度高、功耗低、成本低,能够实现算法和终端的完美结合。

Rokid联合创始人王舜德在回答当初为什么会做AI语音芯片的时候,就提到“因为我们知道做产品的痛苦,了解芯片的价钱会带动整个产品,而当时的芯片非常耗电,集成度低。经历过这些痛点,我们就想优化芯片的设计,用上我们前端的算法。”

算法—芯片—硬件:商业化落地的必然

仔细梳理一下现在几大主流AI创企做AI语音芯片的思路,大多数还是选择和有经验的芯片公司深度合作。

比如出门问问和Rokid就宣布自己的芯片是基于杭州国芯科技芯片深度定制,其中Rokid的KAMINO18基于40nm工艺的国芯GX8010制造,GX8010是国芯去年发布的主打AI交互的NPU芯片,该芯片专为物联网应用设计,具备低功耗、可离线、可移动的优势。思必驰在宣布打造芯片的时候,也提到他们会和某芯片巨头在AI芯片方面达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芯片公司提供低功耗、集成度低的设计架构,AI语音技术公司则会在麦克风阵列信号处理、语音交互SDK以及语音降噪、唤醒、识别理解上做功夫,将自有的AI语音交互技术集成到其中。

为什么算法技术落地,要从芯片以后后续的硬件开始,个中缘由离不开我国的软硬件环境。

华为的轮值CEO徐直军在2018年软博会上曾提到:“国内客户尤其不接受软件收费,导致国内软件产品型企业无法形成商业模式。”

大家接受的软件销售模式就是类似于硬件的模式,国内就认为硬件很值钱,软件不值钱,认为它的成本低。

所以在国内如果要实现业务和商业快速增长,规模化的爆发,只做算法、软件是非常困难的。最新的技术、方案,包括产品通过硬件载体的方式更有可能实现规模化的增长和复制。

所以,AI公司的算法集成到芯片公司的语音芯片中,可以说是一个省力又讨好的合作,而AI语音芯片伴随着各种智能硬件热度上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刨除这些技术因素,讲好芯片的故事,也有助于AI企业获得融资,有更多的资本施展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当下的时间节点:做芯片既是技术实力的表现,也是民族情怀的象征体。

在这样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AI语音芯片走向崛起爆发期,实属意料之中。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些跟风者想在浮躁的市场里作个“网红”,蹭一波AI语音芯片的热度,不过做芯片不是做肥皂,规模化的产业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还有商业落地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

虚火还是实热?

智能音箱的蝴蝶效应以及芯片热度等表征原因之外,从需求和产业去洞悉这次AI语音芯片热的话,还得从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以及商业落地说起。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AI的杀手级应用还没出现,不管是智能音箱还是其他产品,都还没有成为一个刚需。因此,只有使语音真正成为人机交互的主流,才能推动AI语音芯片的爆发。

所以尽管AI芯片热度高,但随之而来的理性声音会问到语音技术的真实需求市场到底在哪里?

以智能音箱为例,在没有形成家居物联网前,很多人认为其更像是一个摆设性的鸡肋硬件。在当下技术还未达到理想情况下,可以说消费端市场对于语音交互和识别等的刚需仍然有待挖掘。

为此我们整理了几大AI语音技术公司的产品和方案:

回头看国外的科技巨头,也是遵循着相似的路径在发展,他们通过投资或者收购的手段,做硬件,开放应用平台。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目前,无论是像思必驰、云知声、出门问问、Rokid这样的AI创企,还是谷歌、亚马逊、苹果这样的巨头,他们在应用场景的落地上有诸多交叉,大多偏向以物联网为中心,围绕智能家居、车载、机器人展开布局。而智能家庭、物联网的主战场之外,像智慧医疗、这些AI企业正在拓展的新边疆。

同时,根据易观的报告来看,智能语音市场整体处于高速发展期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等垂直领域都将日趋成熟。

在这些场景中,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虽然算不上非常核心和必不可少的技术,但是沿袭消费升级和技术迭代的发展轨迹,AI语音芯片背后所承载的语音识别、交互技术绝对是大势所趋。

基于这样的发展路径规划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的预测,AI语音芯片的火热也是理所当然。

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在很多智能应用场景,AI语音芯片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算法技术的显性体现,芯片作为“硬件”去配合自家的软件解决方案,最终去完成生态的闭环。

披荆斩棘的关键:技术+数据

做AI语音芯片是个投入巨大的工程,Rokid联合创始人王舜德表示,“芯片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量,芯片关键的利润就是上五百万以上。”

那么企业如果想要拥有自造血能力,目前面对的最大瓶颈又是什么?”

王舜德提出了两点:数据和交互。其中,交互指的是“现在语音技术连一般小白用户的行业理想都没达到 ”,这也意味着语音技术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以数据为例,AI公司的竞争力表现之一就是数据,如何在行业内实现深度回流,是AI语音技术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实现深度数据回流之后,在行业内做算法才会更加精准,产品竞争力更强。

但是整个人工智能里除了核心算法和算力外,场景和数据也非常重要:技术、方案、产品在核心应用场景上要能够推广出去,最终给公司带来切切实实营收。

确实,除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之外,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才是未来真正的考验。安创空间联合创始人杨宇欣表示,“AI公司如果只做芯片,没有算法和场景的话立马就会遇到生态系统的问题。现在有了算法和芯片,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深入场景打造优秀的语音交互体验

技术之外,思必驰的高始兴也强调了产业落地的重要性,“技术和产业要形成一个循环,而且要把握好窗口期,机会过了就没有了。”

在AI赋能传统行业的窗口期,一旦一家足够强大的AI公司切入到某个行业,它就能依靠数据和积累的行业经验,建立起自己的壁垒。

这也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AI企业的竞争力所在:技术+数据。

走出舒适区,面对真实的市场

“开始很多团队希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最擅长的能做的比较好,团队也比较舒服,你从算法往芯片或者硬件走,你就得突破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个可能是需要对自我的一个挑战的。”

比如AI芯片仅仅强化深度学习能力是不够的,传感器接入,信号处理,检测识别,以及软件层面的决策和反馈等,各个环节需要的算法和计算特性也是不一样的。

从算法到芯片、硬件,对于很多初创企业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的跨越,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分AI公司会选择和芯片公司深度合作。因为要逃离舒适区,就得投入更多的精力,趟过更多的坑。

再就是市场的现状,不可否认天猫精灵卖得很好,但是背后是阿里庞大的资金在做支撑,但无疑这种状态不会持久,当这个生态去掉大头后,很多硬件的成本都得面对真实成本,回到一个正常的阶段。

所以在AI语音芯片落地上,大家更多的还会将眼光瞄准整个物联网领域,云知声黄伟在采访中就提到,“今天看起来智能音箱起来的量比较多,其实它是巨头在拼命的补贴,但那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

他提到云知声做的其他智能语音场景虽不像智能音箱那样,但纵向对比的依然有大幅度的增长。

确实,如果把智能音箱百万、千万的量级放在智能语音市场,只是沧海一粟。在思必驰的高始兴来看,智能音箱的量还不能算“爆品”,“我们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口,每个人每个家庭里都有几个智能硬件,在加上一些行业应用场景,最终物联网智能硬件的终端会远远超过智能手机。”

结语:

在和多位AI语音技术初创公司采访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会提到,自己并不是PPT造芯,有的表态已经和合作企业达成流片;有的表态芯片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在这条赛道上,业内人达成了共识:市场刚刚开始,远远没到竞争的时候,其实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司一块把市场做大,到那个时候再去细分赛道。

AI语音芯片的热战才刚刚开始,对于这些AI语音技术公司来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PS:8月9日,由镁客网主办的“M-TECH” AI芯片商业化之路论坛将于北京举办,我们将邀请正在这个行业探索的独角兽企业代表、技术大咖、投资机构、学术专家等,共同去拨开AI芯片商业化落地的迷雾,探讨更多可能性。

AI语音芯片火热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