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实现残疾教师梦想,少儿编程保证人才储备
AI技术的发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为了解放双手,比如扫地机器人和平衡车的诞生
AI技术的发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为了解放双手,比如扫地机器人和平衡车的诞生。但对于有些人来说,AI的发展却是让他们终于可以使用手。
在央视综艺《机智过人》栏目里,一位自幼失去手臂的残疾人来到了节目现场。他叫马复兴,是一位小学教师,因4个月的时候不小心下掉进火炕里而失去双臂。在失去双手59年里,他做了37年教师,写下百万教案,培养出800多名学生,用手臂写字夹断10万支粉笔。
曾经只能在梦里拥有手臂的他,这次来到节目是为了试戴新版的人工智能手臂。这款AI手臂是由韩壁丞博士领导的团队凭借人体生物电信号的提取结合深度学习算法研发而成的,大小与真人手掌相仿,可以完成人类90%的手部动作。
但是由于马老师从4个月时就失去了手臂,他几乎没有手臂肌肉的先天记忆,甚至连握拳和握手的意识都没有形成过,而且马老师的手臂是由于烧伤而造成的伤害,受损面积大且不均匀,这一切都让人不由得有些担心。
当主持人问韩壁丞难度是不是很大的时候,韩壁丞博士也表示:“这个难度应该说是比较大的。”
韩壁丞博士的担心不无道理,在测试阶段的时候,使用AI手臂的大多数都是常年运动的运动员,他们肌肉条件非常好,因此使用起来也会十分方便。但是马老师的这种情况使得人体电信号的波动变大,信号和力度的识别也随之难度加大,第一次测试很快就失败了。
在韩壁丞博士和主持人的鼓励下,马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幸运的是这一次他成功了。电肌信号顺利采集,马老师人生中第一次实现了握拳这个动作。
接下来他又在现场使用AI手臂实现了握手和拿书两个难度不一的动作,虽然也经历了失败,但最终马老师还是完成了他59年以来梦想---使用自己的手臂去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不仅仅是为了让生活更简单,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在等待人类利用AI去实现,而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正以世界领先的速度向前发展。
李开复在TED的演讲台上曾经说过,美国是人工智能的发现者,但是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实践中走得更远。然而,有一项数据却又时刻在中国人心里敲响警钟:编程在少儿教育里的普及率,美国达到了可观的44%,中国仅仅只有0.9%。
少儿编程普及率的低下有诸多因素,家长们的偏见和教育机构的不规范是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家长觉得不当程序员就没有必要学习编程,于是很多感兴趣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直接扼杀了孩子在思维逻辑领域的发展。
同时,市面上少儿编程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也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妙小程少儿编程的CEO管春华针对国内的现状,高薪聘请美国州立圣荷西大学电子计算机系的研究室主任李华教授作为课程指导,依据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制定了妙小程课程体系。
标准而完善的课程体系,专业而亲切的导师团队,还有来自全国的小学员作为陪伴,妙小程少儿编程希望为孩子的未来做得更多,也希望中国的人工智能实践继续发展,让更多缺陷能够被填补。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