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 AIoT,华为、小米、旷视们究竟在打什么主意?

巫盼 5年前 (2019-01-21)

一切皆可AIoT,当我们在谈论AIoT,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2019年,热搜词除了社交之外,非AIoT莫属。

老罗、王欣、张一鸣和微信对垒是既艰难又苦涩,但是AIoT没有绝对的王者,这是一个正在到来的时代。

有人形容AIoT是一个大的硬件生态、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浪潮,是一个宏大的未来蓝图。那么,当我们在谈论AIoT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又是什么,催化了AIoT时代的到来?

我们都在谈的AIoT到底是什么?

AIoT是什么?

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说:对外我们讲的AI+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对于小米而言,AIoT就是“All in IoT”。

旷视的CEO印奇说,AIoT会是一个阶段性的过渡词汇,未来两三年之后,IoT可能会真正成为产业的中坚力量,而AI会成为一种真正本质化工具。所以,AIoT叫AI involve的IoT产业。

广泛的定义来看,AIoT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融合。它并不是新技术,而是一种新的IoT应用形态,从而与传统IoT应用区分开来。如果物联网是将所有可以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用网络连接万物,那AIoT则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更智能化的特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

以前,大家一直讨论物联网发展,但是有个问题是,就是难落地。场景也有,但是技术却总是慢一拍。

直到AI的出现,让物联网的落地成为可能。而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立刻就能从单机智能(智能设备与设备之间不能发生相互联系)过渡到主动智能(自适应、主动提供适用于用户的服务)。

此刻的我们,就处在第一个转折点。

无论是AI,还是物联网,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数据。数据是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基础。同样,归咎于当前存储技术发展,让数据有了基本的“后勤保障”。云服务的快速扩张,则让数据有了发挥价值的物质基础。

巧的是,最早嗅到商机的其实是云服务厂商。亚马逊AWS在去年年初推出可商用AIoT产品,让企业把云端训练完的机器学习模型带进IoT设备,用于执行机器学习推理。

同样,17年到18年的AI芯片热,也加速我们进入AIoT热潮

对企业来说,过去想要在IoT设备上运行AI或机器学习推理不是一件易事,但随着云端技术成熟,加上搭载专用AI芯片、算力更强的终端硬件的出现,IoT设备得以能执行更复杂的机器学习推理能力。

技术需要更丰富的场景,而需求又负反馈技术优化升级,随着5G时代的到来,AIoT的扩张速度会越来越快,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可以拼上最后一块版图。

这也是为什么2019年开年,无论是百度、京东、阿里、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旷视、思必驰、云知声这样的AI初创公司,共同高喊出了AIoT的口号。

不入局者,不合群

古人在从事重要的农事活动时,往往会借黄历查看每天的吉凶宜忌。两千多年来,上至皇族,下至普通老百姓,都笃信着黄历中标注的“吉凶宜忌”。而2019年,做AIoT无疑是大吉。

如果要从宏观层面去形容当前的AIoT局面,便是巨头押注、分工合作、基础已定。整体看来,一切按部就班。

如下图所示,从BAT到AI行业的独角兽,不约而同地官宣了AIoT战略。有趣的是,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入局者都是有一定体量的巨头,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上面所列的时间点都集中在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其实更早的时候,这些公司已经在做AI和IoT的融合应用,只是现在以一个通用的名称具象化这种场景应用。

除此之外,传统的家电厂商如美的、海尔等无一例外也将重点押注在AI和物联网的融合上。

此刻如果还有局外人在观望,踌躇是否入局,可能会显得不合群。

不过,细看会发现,纯粹的AI技术公司和BAT的打法显然不同。

巨头要做大盘子的事情,华为、小米以及京东都做了一个大的生态平台,囊括各种智能能家居产品。能力强的话,还能包下云、边缘侧、端芯片的研发,实力不足的话,可以和AI初创企业合作,来补全这块短板。

而且小米、华为或者京东的打法都很互联网,他们的宣传侧重点也更加注重C端的用户,比如京东特地推出了京鱼座,京鱼座面向C端,布局整个入口级产品,而小京鱼智能平台被定义为一套软硬一体的AIoT解决方案。

而AI技术初创公司,则更精准地从各自技术优势切入,寻找最容易落地的AIoT应用场景,比如语音技术公司会选择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对语音需求相对较高频的市场。

每家的优势各有不同,是技术优势、供应链优势,还是产品或者用户优势,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打法。

其中,旷视的路子倒是比较特别,他们的核心对传统制造业的“变革”,更看重对实体产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所以,旷视选择做的是基于算法能力的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就像电脑有了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各种软件程序,旷视的算法能力以及软硬件方案可以直接让一个细分的场景快速AIoT化。

AIoT往下沉,先不谈竞争

但是,当年轻的初创公司向着AIoT升级或者转型时,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重”,走到产业中。

即便如腾讯,想要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将内部的技术能力赋能给上下游更多的产业伙伴,也必须得下探到除互联网之外的实体产业,这是大势所趋。

“当互联网的上半场结束了之后,所有的互联网下半场几乎都是重的生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旷视会建设以供应链为核心的机器人网络操作系统河图。

AIoT只是升级开始的一个号角,等待这些从互联网浪潮走来的独角兽的是危也是机。

例如,实业型企业内部横向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是个很长的内部链条,当它们面临产业整合的时候,会发现不仅仅需要懂所在的行业、懂得管理,同时还需要弄明白云计算、AI等科技。这就是印奇所说的产业沉重十字。而解决产业沉重十字的方法,是成立新共同体。

新共同体需要分工明确的合作,从细节入手,去分析实业型企业的价值需求,双方勠力找到价值闭环点。

其实更通俗的说,就是如何让传统实体产业更好地和AI结合,让AIoT不仅仅改变的是微观的个人层面,还有整个宏观的制造产业。

就像印奇说的,这个市场很大,不可能一个人全包,“在物联网里面可能有各种设备、传感器、机器人的接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真正把所有的设备做了,所以一定是共融的一个大的层面。

确实,合作是一个关键词,京东的小京鱼平台和华为的HiLink平台打通,共享数据,渠道和物流。而vivo、OPPO、TCL也共同成立了IoT的开放生态联盟。

所以,AIoT的上半场,始于合作,跑马圈地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分得一杯羹。

最后

当一切皆可AIoT,万物互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019年,我们又会站在AIoT的哪个关键节点上?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