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重大战略调整后,谈谈B端“新”产品策略
阿里云10年回顾,对外正式表示战略调整,确定业务边界“不做SaaS,被集成”,这种战略定位会对行业有什么变化呢?
阿里云近期调整动作巨大,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乃是阿里云的换帅之举,阿里云总裁由胡晓明调整成为了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剑锋,据了解,张剑锋上任后充分体现其创新和自我探索不断求“变”的阿里特性,换帅后,阿里云内部在前后两三个月调整了组织架构,不仅把达摩院归入了阿里云旗下,还把内部原有的项目进行了重新评估,设立了诸如云智能板块、云智能业务版本,同时把该砍掉的项目都砍掉。
可以看到这几个月阿里云内部搞得风风火火,内部调整也颇大,那么到底阿里云是要做什么呢?
有人说是阿里云要开展新业务了,又要去和其他巨头开展新一轮的厮杀了,有人说可能是阿里云在往年的运作暴露了很多问题,新老板上任则是解决内忧问题,那么到底是不是如此呢?
就在近日,小编有幸参加了2019年3月21日阿里云自己主办的北京峰会,终于在大会上得知了结论,大会期间不仅正式对外发布了各式产品,还详细阐明了最新的思考和发展方向,而将阿里云技术“被集成”成为大会开场颠总提到的核心词汇。
1、强调只有合作伙伴成功,阿里云才能成功
这次阿里云北京峰会是张剑锋任阿里云总裁后首次对外亮相,对外正式宣布了阿里云生态上“被集成”,不再以拼杀抢占各个业务市场为核心,我总结一下阿里云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分两点:
①练好内功“被集成”。把阿里云变成合作伙伴行业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帮助合作伙伴完成基础设施转型,技术转型,系统转型。
②阿里云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把阿里云的技术和理念变成客户和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阿里云的变化让阿里云具备了4个新的特点:技术上成为达摩院加持的云,产品上成为数据智能的云,商业上成为最佳实践的云,生态上成为被集成的云。对以上特点我个人理解是阿里云未来将以达摩院的AI技术为核心,让产品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做行业领先且安全稳定的云,而以上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一个成为生态上最靠谱的“被集成”的云,一切都是为了服务合作伙伴。
而生态上“被集成”,让阿里云对外发出“只有合作伙伴成功,阿里云才能成功”的口号!
2、“被集成”深度解析
阿里云确定的生态边界:蓝色部分的IaaS、技术中间件、DaaS 层是要做的,橙色部门的业务PaaS层、SaaS 层是不做的。
这意味着不管阿里云要做什么事情,都坚决不再做应用,而是一头“埋进”IT基础设施研发,为各个企业提供最有利于业务拓展的技术服务。从这里放出的消息,我们可以发现阿里云明确把自己的业务边界设定为“被集成,不碰应用”,也就是说把自己由以往是解决方案的核心转变为合作伙伴行业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阿里云不再直接面对市场,而是转向了深度服务面向市场的合作企业,那么阿里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小编认为,这是阿里云首次表态愿意“被集成”,其实是“退居幕后,以退为进”的策略,是经过其10年发展的反思得出来的结果。了解阿里云10年,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阿里云尝试打入过各个市场,尤其是研发出某个技术后,想做从研发到落地实施整个流程的解决方案,经10年的实践思考,即便是云服务器为主导的营收年年以100%以上速度增长,但这样做成本太高了。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阿里云这次强调将以公有云为核心,未来2年内要推动业务是100%上公有云,为什么他们这样想?因为专有云成本太高了,不管是定制研发或者是后期维护,这要求阿里云在向客户提供专有云解决方案的时候需要了解各行业的业务,因此,无论是前期调研了解行业还是后期定制开发和维护,这都十分耗费精力,换句话说,阿里云就这么多人,资源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什么都做就什么都做不好的道理别人总该是懂的!
做各个企业的护花使者是阿里云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劣势而作出的选择。阿里云没有足够的认知和经验去引领行业的变化,但是以技术见长的阿里云,选择的方法是依靠自己的技术能力,帮助有足够行业认知的企业去引领市场,阿里云只是希望充当一个支持者、助力者、加速者的作用。
这样的生态策略我认为也能给阿里云赢得相当不错的口碑,能够给大众留下不错的印象。
作为世界级企业,甘当绿叶,以退为进,充分给中小企业展示的机会,把他们推向市场舞台,往大了说可以是为了完成“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往小了说可以是大公司的责任和情怀。
因此,在接下来的整个大会的产品发布会上,所有产品都具备了“被集成,不做SaaS”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发现阿里云战略转型的决心,接下来我会从具体的产品来讲讲怎么个“被集成”法。
3、怎么“被集成”助力合作企业?
首先是进一步增强阿里巴巴体系内基础设施“云化”的能力:目前阿里巴巴约有60%-70%的流量跑在阿里云的公有云上,还需要1-2年即可实现100%业务上云,最终完成由“阿里云”向“云上的阿里巴巴”的转换。
再者,落地“被集成”的生态策略,其中很关键的点是技术能否实际帮助企业节约时间和成本,以快速落地。以阿里云刚刚推出的SAAS加速器为例:全面降低开发成本,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能力被集成为SaaS加速器模块,ISV和开发者只要简单拖拽,就可以快速搭建SaaS应用满足各式各样的业务需求。
SAAS加速器中涵盖宜搭、阿里云RPA等产品也将以公有云为主要方向,这些产品分别帮助企业用户快速搭建特定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在发布现场,阿里云智能产品管理部总经理马劲展示了宜搭的产品,此产品能快速搭建小程序,马总在现场展示了通过宜搭仅用五天就开发完成的一款智能购车支付宝小程序,并现场测试了此应用虚拟试驾等功能。过去,搭建这样一个智能购车的小程序,可能需要几十人的团队耗费一个月才能完成。
与其具备类似效果的还有阿里云RPA(又名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此产品能代替人做电脑端重复性高、劳力密集且低效率的工作,解决企业因此类工作人均产值低、运维成本高等痛点。尤其在银行、保险、电商、政务等领域,无论是财务对账还是运营类活动,里面涉及到大量的工作都是要重复操作的,浪费了人力做价值低的事情。
传统实现电脑软件自动化的方式开发难度大,往往通过接API接口实现连接,但是不同系统之间不协调不开放导致开发成本很高。
需求市场在那里,但是由于技术门槛极高,很少有企业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只能投入人力去做,而现在合作企业可通过此阿里云RPA技术,即可快速搭建实现目标企业需求的机器人,快速链接企业内部各种软件系统(例如sap/oracle/各财税系统等),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阿里云RPA提供便捷式的可视化开发能力,让业务人员也能参与到技术搭建当中,降低了开发周期和沟通成本。
阿里云RPA产品架构图
在阿里云RPA开发的财务报税解决方案中,我们发现处理交易型财务的共享服务中心时,常见的业务流程包括:销售至收款、采购至应付、员工费用报销、存货与成本、资产核算、总账与报告、资金结算等流程,而以上流程则能够使用RPA实现自动化 。
因此,通过阿里云RPA进行开发让整个流程自动化得以实现,RPA技术自动化使整个工作的效率以飞跃般速度提升,合作伙伴将不需要再以传统的形式实现
而RPA的采用,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消息,不只发生在金融业,其他如制造、贸易、服务、医疗等各产业,都已有导入案例。
像是在业务流程上,仰赖人工作业的部分一旦遇到业务量大增,客户送进来的案件,可能要拖上几天才能排进流程,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可能更久,如此一来,不仅拖累企业作业效率,也导致客户等待时间拉长。
还有在制作报表、资料比对等耗时的人工作业,如果做完这些工作又接著就要开会,等于没有时间解读资讯与消化资料,可能影响开会效率与决策。
4、回过头来看看阿里云SAAS加速器的作用
以上讲述了具体的两个技术如何赋能合作伙伴做应用来辅助大家理解,这其中核心的想法主要还是因为目前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和SaaS市场非常碎片化,绝大部分的ISV业务规模都小于20亿元营收,业务模式摆脱不了卖人头做项目的形态,毛利率低,无法规模扩展,而美国在企业应用软件和SaaS市场非常大,存在Salesforce,SAP,Oracle这样的巨头,业务规模都在百亿美元之上。
这一切归结原因其中很重要的是,由于产品化程度不够,造成面向客户交付的时候,存在大量的定制和扩展,而且定制的效率很低,导致定制交付无法盈利或者毛利率很低;
而阿里云SAAS加速器的推出,则是针对这个原因,让合作伙伴具备低成本快速落地、快速试错的能力。
5、总结大公司B端生态思想
以退为进,其实是战术上的后退战略上的进步。
从“产业互联网”这个词语开始,众多大型企业开始讲赋能合作伙伴,而阿里云首次对外公开自己将“被集成”的企业生态策略,其实普遍代表了大公司“做平台”的思路,而这种思路的来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10年反思而得出来的结论。
阿里云很清楚自己优劣势,面临各个垂直市场,若其直接面对业务市场将无计可施,与其成为各个领域的竞争者,还不如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为各领域的企业服务,这个意味着阿里云愿意弱化自己的品牌地位,而将合作伙伴的品牌推向台前市场,自己只被集成为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
今天看来这是一家企业从“小我”转向“大我”的思维转型,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思想。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现实让阿里云不断反思而作出的基于现状的最佳策略呢?
成为合作伙伴产品集成的一部分,既迎合了生态伙伴打市场做自我品牌的思维,放手不再牢牢掌握业务核心,又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卸掉了沉重的业务包袱,让团队轻装上阵专注于一件事情。策略上是十分明智的,但是如何更好帮助合作伙伴解决业务上的难题,例如推动企业上公有云,如何挖掘更多商机,这些业务问题是逃避不了的,即便是以技术支持服务为核心,但在中国这个市场,要做企业服务依然需要阿里云和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和进步。
以上是我整理的关于阿里云战略变化的最新信息和个人思考。那么对于阿里云战略上“以退为进,开放能力”的决定,您怎么看呢?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