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美元,2200人!苹果重金收购英特尔手机基带业务,阻断高通钳制之路
此项交易保留了英特尔对关键知识产权的访问权。
又一个10亿美元!
继微软斥10亿美元投入OpenAI后,苹果又用10亿美元收购了英特尔的大部分5G基带业务,这也意味着苹果即将拥有自己的手机调至解调器芯片,或许6年合约到期之后,苹果将不再受高通“控制”。
根据收购协议,将有2200名英特尔员工入职苹果。更重要的是,与之一起去到苹果的还有1.7万项无线技术专利以及其他设备。相关消息称,这笔交易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英特尔CEO Bob Swan在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此项交易保留了英特尔对关键知识产权的访问权,能够让我们更专注于利润更高的5G网络技术开发。”
苹果和高通、英特尔的“爱情”
众所周知,苹果受困高通专利授权费已久,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分散芯片供应商以及使用自研芯片。
一直以来,苹果和英特尔的合作都是基于Mac的。早在2005年,乔布斯就宣布Mac不再使用PowerPC处理器,转而和英特尔展开合作。次年,首款搭载英特尔处理器的Mac便正式出货。
而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iPhone逐渐成为了苹果支柱型业务,对于专攻高端手机厂商的苹果来说,“搭载全球最高性能处理器”是必备条件之一,这方面高通深谙其道。
通常情况下,智能手机中必备两大芯片组,AP(Application Processor,即负责运行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的处理器)以及BP(Baseband Processor,即运行手机射频通讯控制软件的处理器)。而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就是集成在BP上的,前者主要负责射频收发、频率合成、功率放大,后者则主要负责信号和协议处理,又因为这二者是被集成在一枚芯片上的,所以又被统称为基带芯片。
确实,高通在此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但高额的专利费也确实让人“不寒而栗”。从iPhone 7开始,苹果便强行降低了对高通的基带订单,并将英特尔纳入供应商名单,iPhone 8、X甚至将高通的基带订单份额降至50%以下。
不过此举并未让苹果走出困境,反而越来越遭。除去和高通在全球范围内没完没了的打官司之外,英特尔基带芯片也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各种问题,最难让用户忍受的便是信号接收差,甚至完全没有信号。
实际上,从2011年为抢占未来市场和扩大业务线,英特尔斥14亿美元收购英飞凌基带业务以来,近10年间,英特尔为此项业务耗费了巨额资金,却并未取得重要突破。
就在这个月,苹果与高通在圣地亚哥联邦法院达成和解协议,各自撤销在全球范围内的法律诉讼,正式结束已经为时两年多的法律诉讼“战事”,同时签订了一项为期6年的供应协议和专利许可协议。
紧接着没多久,英特尔对外宣布要退出5G基带芯片业务。至此,三家科技巨头的这场有关5G基带芯片的大戏暂时落幕,看上去苹果似是放下了对高通的“敌意”,英特尔也放下了对手机基带芯片业务的“执着”,但背后其实仍旧暗潮涌动。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仅在iPhone X 64G版本上,苹果为处理器花费的成本就高达27亿美元,其中射频芯片组成本超18亿,对于一向“好强”的苹果来说,这实在难以继续忍受下去。
相关知情人士透露,从去年夏天开始,苹果与就着手和英特尔讨论5G基带芯片的收购问题,到今年夏天终于有了定论。不过据此前的众多爆料信息看,苹果今年推出的三款新iPhone还无法支持5G网络。
巨头战群又加一员,5G竞争全面打响
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已经推出5G基带芯片的共有5家,分别是:
高通:骁龙X50、骁龙X55;
华为:巴龙5G01、巴龙5000;
三星:Exynos 5100;
联发科:Helio M70;
紫光展锐:春藤510。
这些基带芯片分为两大类,其中高通、三星、华为支持的是6GHz以下频段和毫米波 (mmWave)两个频段;而联发科和紫光展讯则支持的是6GHz以下频段。
2016年,高通率先发布骁龙X50芯片,这款芯片可支持5G网络并且可以达到5Gbps的峰值下载速率,但却不支持1G/2G/3G/4G网络,只能通过外挂的方式支持4G,所以一直没能得以商用。
到去年MWC,华为发布首款3GPP标准的5G商用芯片,巴龙5G01,这一芯片不仅支持Sub-6Ghz和毫米波频段,还支持NSA和SA两种组网架构。当年6月,联发科又推出其首款5G基带芯片Helio M70;8月,三星发布推基于3GPP制定的R15标准的5G基带芯片Exynos 5100。
今年2月,紫光展锐发布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及其首款5G基带芯片—春藤510,它不仅支持多模通讯和Sub-6GHz频段,且拥有100MHz带宽。而加上苹果此番入局,这场5G之争至此,全球头部玩家均已入场。
行业公认,今年是5G元年,除苹果外,各大厂商均在此前便已做好部署。虽然今年新款iPhone不会搭载5G基带芯片有些可惜,但在相关基础设备尚未完备且大规模商用还需一段时间的情况下,苹果还是有很大可能后来者居上的。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