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000亿市场、百万级潜在用户,医美也有“AI风口”
医美市场只会经久不衰,是AI的一个落地好去处。
《整容日记》中,白百何所饰演的名牌大学生郭晶因为相貌丑陋被男友分手、被应聘单位视而不见,最终无奈接受整形,拿到了大企业的offer,进而有了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展开;
《丑女大翻身》中,女主“汉娜”为了更贴近心上人、获得爱情,接受全身整形手术,从95kg的胖妹摇身一变成让过路人都目不转睛的美人;
《狼狈》中,又肥又丑的莉莉子通过全身整形手术脱胎换骨,一跃成为各大顶尖时装杂志、国际名牌的御用model,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
……
在影视剧题材中,“整形”题材一直存在,每次相关作品发布都会在社会上引发探讨。与此同时,诸如3天速成割双眼皮培训、锥子脸等话题也在人们之间不断被提起。现如今,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而追求“美”的男男女女越来越多,“毕业季变整形季”这一说法足以从侧面验证市场的火热。
医美市场潜力巨大,它需要AI
整形属于医美行业的重要分支之一。根据定义,医美指代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
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护肤,转而借助一些医美手段来打造自己想要的“美丽”,且不限男女,所覆盖的年龄跨度也正逐年增加。医美行业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具备极大潜力的市场。
据新氧发布的《新氧2018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仅中国医美市场的规模或将超过2200亿人民币,未来还有近6倍增长空间。另有数据显示,在消费者层面,国内约有2200万人进行医美消费,而00后、95后正步入整形大军。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明确提出一点,整形审美从模仿明星的单一型审美向保留个人特色的多元化审美发展,精灵脸、高级脸、处女脸、鲶鱼脸、厌世脸、超模脸等百花齐放。
众所周知,整形是一个讲究细节的技术活儿。以隆鼻为例,这其中最基本的维度就是高度、长度和宽度,当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鼻型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照搬明星的脸,最终或将因为不满意而反复隆鼻。随着各类医美软件的普及,人们渐渐不再盲从以明星为模板进行整形手术,而是追求“个性美”,这就意味着以往的那些模板将不再起作用,咨询师或医生需要能够基于顾客的真实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整形模板设计到最终的手术实施,这都是具备挑战性的。
“求美者需要精细、个性化的服务,就需要技术来支撑去实现人工达不到的精准。”大华医学美容医院院长吴振球表示。在他看来,AI在医美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将会越来越普遍,并成为行业的一种趋势。
即将迎来风口的AI医美:门槛高、体系脆弱
自AI取得突破之后,其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围绕“AI+医美”,也已经有人打起了主意。
众所周知,在落地医疗产业的过程中,计算机视觉最为受人青睐。作为医疗产业的一部分,医美行业与AI的融合亦如此。
· 门槛高:技术、理论得“一手抓”
论及计算机视觉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想必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素有“CV四小龙”之称的商汤、旷视、依图和云从,据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18下半年)跟踪》显示,它们已经占据了计算机视觉市场61.8%的份额。但在医美等即将迎来风口的行业,四小龙照样能够做到无往不利吗?不一定。
以美容为例,宜远智能创始人不认为CV独角兽们能够满足美业客户的需求,原因就在于,皮肤监测处在一个非常细分的业务领域,不同于安防等领域1:1或者1:N的要求,面部皮肤分析是多目标组合任务,用户会关心面部皮肤有误疾恙、黑眼圈属于哪种类型、斑点的种类及大小变化、面部畸形的程度等成千上百种问题,每一种分析都需要进行AI建模,而单个需求的难度就已经和人脸识别不相上下了。
图 | 来源:直播平台
这方面,现如今流行的各类美颜相机可以被视为反面案例。“美颜相机”被人们视为“追求美”的一种工具,包括华为、小米、美图等均在这方面有所研究,并将“AI美颜”打造成手机等硬件的重要宣传点之一。
在“AI美颜”模式中,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在识别人脸后,会基于轮廓、肤色、光线等因素对人脸进行调整,让任何人都能够瞬间“变美”。但是围绕轮廓、肤色、五官等细节,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维度,而现在的“AI美颜”技术并不能做到千人千面,而是千人一面,瘦脸、磨皮等操作已经成为了一套标准化流程。
在这种大同小异的技术模式下,每当打开那些直播平台,人们看见的往往都是一个又一个有着瘦长小脸、白瓷肌肤、激萌大眼的“美女”,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为什么那些有着大规模、强技术的公司都没有能够真正做好“美颜”这件事?追根到底还是“专业性”的问题,技术专业性尚能满足,但是理论专业性还差一大截。
· 体系脆弱:玩家少、无统一标准
此前在采访3D人脸诊断与设计服务商影子智能的时候,CEO张德峰就向镁客网表示,AI医美这一领域的竞争者还是太少,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当下以技术赋能为主的医美行业中,有着“医美第一股”之称的新氧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就AI加持方面,它也是于去年才正式推出相关服务。可以说,国内在“AI医美”这一产业上还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这也意味着,玩家不多且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缺少被一致认可的行业标准。
以前面提到的“初恋脸”为例,什么是初恋脸?初恋脸具备什么特征?即使是咨询师或者是主刀的医生,或许都不能够给出具体化、数据化的特征,这一前提下,没有标准化数据的AI系统又该如何进行训练并给出准确的整体判断呢?
与此同时,因为缺少一套标准化的体系进行约束,原本水平就呈现参差不齐状态的产业只会更加的“乱”。当风口真正来临,AI医美行业将迎来越来越多的玩家,覆盖皮肤诊断、整形顾问等多个层面。在这一阶段,一套语音系统或是一套含有几个判定指标的人脸识别系统或许就会成为主流产品,各种乱象也将相继出现,一如服务机器人等产业的发展历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所要担心的不仅仅只是产品质量,他们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用好AI产品?
张德峰基于自己产品曾向镁客网指出一个行业现象:产品卖出去了,但是医美从业人员却不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让产品的作用发挥最大化,最终的结果是仅有20%左右的医美机构才能够很好的掌握并灵活运用他们家的产品。这背后所透露的问题是医美从业人员自身修养与AI意识的不足,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行业从业人员“缺少标准”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要让产品能够被用好,不仅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还需要生态的扶持。仅仅一个识别仪器,它所能提供的是一个识别结果,而这并不能算作医美服务的终点。一个基本服务应该从识别开始、到建议提出结束。
若一个产品不能够做好服务这件事,亦或是不能够较好的融入医美机构现有系统,再好的产品也不能够在医美行业扎实落地,又何谈产品被用好。
最后
围绕“AI+医美”这一结合,人群分成了看好和不看好两个派别,持“看好”态度的群体认为AI能够赋能医美,帮助他们做一些做不到,或者没有那么容易做好的事情,持“看衰”态度的人群则认为医美行业对专业度要求高,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或许当前的AI在医美这方面还不够专业,但是随着AI渐渐发展成熟,它与医美的结合只会是必然趋势。届时,除了现有的语音交互、人脸识别诊断等应用之外,人们只会看到更多的AI医美应用。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