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争夺战已经打响,互联网公司频发卫星,未来移动通讯剑指太空
5G尚未普及商用,全球在6G方面的抢先战却早已开始。
有人说,“科技巨头们都在做的事情,一定会成为未来趋势”,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AI再到全生态,几乎每一个科技巨头都在其中涉猎颇深。
那科技巨头们都还干了些什么?经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一轮又一轮的轰炸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它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地球,而是将未来布局伸向了外太空,发射卫星便是走入太空的第一步。
科技超前,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实,科技公司热衷发射自己的卫星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早在28年前,摩托罗拉就曾看上了太空这块宝地,并且将之付诸实践。
1991年,彼时还是全球领先科技公司的摩托罗拉,为提前布局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让人类直接从基站跨越到卫星通信时代,该公司非常高调地推出了一项卫星网络计划——铱星计划。
在他们的设想中,这一移动通信系统将由77颗近地卫星组成,它们会平均分布在7条轨道上,总投资达34亿美元。然而,摩托罗拉布局得太早了。
1996年,摩托罗拉开始发射试验,两年后铱星网络便投入商用,设计使用时间为5年。只不过那时个人手机市场规模有限,且基站在全球移动通信布局中份量极重,虽然摩托罗拉攻克了当时最为先进的LEO(低地球轨道)技术,但仍旧没办法以一己之力解决市场需求太小的问题。最终,这一计划在耗资50亿美元造成巨额亏损,却只获得了5.5万用户的情况下不得不宣布破产。
艾媒咨询CEO张毅曾表示,“摩托罗拉是在不适合的时间干了不合适的事情,铱星计划的最大问题,就是科技理想化过于超前,市场却没有同步开发出来。”
简单的说,摩托罗拉选择的时机不对。而懂得看时机的,是贝索斯。
现在是最好的商业航天时代
贝索斯的太空梦,是用一整个亚马逊撑起来的。前不久,贝索斯就公开表示,“之所以创立亚马逊是为了给蓝色起源提供资金储备。”为此,他每年都会抛售自持的亚马逊股份,并将获得的资金注入蓝色起源。甚至有人戏称,“贝索斯为了自己的太空梦几乎榨干了亚马逊。”
贝索斯从五岁开始就对太空产生了兴趣,涉足航天领域便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2000年,在亚马逊站稳脚跟,足以支撑航天项目研究的庞大资金需求时,贝索斯终于将梦想付诸实践,创立了蓝色起源。19年间,他不断从亚马逊抽取资金注入蓝色起源,最近的一笔投资便高达10亿美元。
然而,蓝色起源的发展速度并不快。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2000-2018年,该公司仅进行了8次火箭升空实验。除了资金压力外,还因为蓝色起源一开始就选择了载人航天这项全人类都在攻克的课题。毕竟在前10年,航天基本只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情,企业涉猎极少,再加上技术研发、制造以及人才等资源的匮乏,发展谈何容易。
随着移动互联网爆发式普及、4G对通信需求的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物联网布局加快,基站建设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也随之提高。卫星,尤其是通信类卫星的重要性较此前铱星计划推行时有了质的飞跃,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提升。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到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具体到商业卫星上,SIA(美国卫星工业协会)数据统计则显示,2017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2686亿美元,其中卫星服务业收入达1287美元,占比48%,而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另一组数据则显示,未来10年里,全球卫星订单将达到1955颗,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订单来自于商业客户。可以说,商业航天时代已经来了。
商业航天大战一触即发,5G尚未商用,6G布局已然开始
2014年,国务院发布60号文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2016年,“天地信息一体化”写入“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军民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等开放度也越来越高,逐渐成长为航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而对于行业来说,商业航天在中国终于正式破冰,2015年更是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在这样的政策和市场背景下,行动的公司越来越多,有着资金优势和战略发展需求的互联网巨头尤为积极。
·互联网公司频发卫星,航天梦已人人可做?
实际上,国内的商业航天发展史上可能再没有如这两年般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时候了。
从2017年开始,包括阿里、小米、斗鱼、连尚网络(WiFi万能钥匙母公司),甚至还有ofo都曾推出自己的“太空计划”:
2017年5月,ofo推出“X计划”,预备择机发射搭载物联网载荷的卫星,用于共享单车定位监控和信息回传;
2018年10月,阿里巴巴发射“一站一星”计划中的“一站”——“糖果罐号”迷你无人太空站,该计划旨在更好地实现“双11”期间线上、线下互动,更长期的目标或为建设全球物联网网络;
2018年11月,连尚网络推出“连尚蜂群”计划,预计投入30亿元,共发射72颗骨干卫星和200颗节点卫星,形成内外两层式“星座”;
2018年12月,斗鱼的“666星”、华米的“华米星”、猫王冠名的卫星、阿里“一站一星”计划中的“一星”天猫国际通讯卫星同时发射升空。
除国内互联网公司外,早在2016年扎克伯格就曾委托SpaceX发射一颗互联网卫星Amos-6,只是最终运载火箭猎鹰9号爆炸,连同卫星也毁了,损失高达13.3亿元。
而即便是对载人航天异常执着的贝索斯,也看上了通信卫星市场,以亚马逊为主导推出了Kuiper计划,预计投入数十亿美元,共计发射3236颗卫星,组成一个完善的空间互联网体系,为全球提供卫星宽带服务。
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近年来所做的太空部署大多集中在通讯卫星上。而随着商业航天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通讯需求的增加,预计未来几年内,近地轨道将密布各种卫星,或是为了建立物联网网络,或是提供宽带服务,这些也都是互联网公司们在为以后的战略升级提前做准备,6G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 航天通信竞争已起,6G部署是最终目标
BT(英国电信集团)首席网络架构师Neil McRae认为,“6G=5G+卫星网络”,也就是在5G的基础之上再辅以太空卫星布设,将为海-陆-空联动的全覆盖通信网络提供很大帮助。
这样的技术背景下,虽然当前5G尚未普及商用,低轨卫星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却基础颇稳,再加上近年来在商业航天市场和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推动,6G离我们并不远。
奥卢大学无线通信中心专家何世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传感器数量将飞速增长,对传输速率、频谱宽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6G的发展,就是要改进5G的缺陷,也就是要有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
当然,互联网公司都动起来了,原本就在通信或航天领域深耕的公司更不可能错过这次机会,而且依托本身就具备的技术及资源优势,它们在这一波市场抢占中似乎已经占得先机。
以SpaceX的星链计划为例,在马斯克庞大的畅想中,他将在近地轨道部署12000万颗卫星,形成一个巨大的太空互联网络。更直观的说,这就是要织起一张“卫星网”,将地球全部笼罩在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在轨运行卫星仅有5000颗,且大半已经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真正还在执行任务的卫星不满2000颗。也就是说,“星链”计划中的1.2万颗卫星是现有全球在轨卫星总量的6倍。如此看来,马斯克在预备不给地球任何一个区域逃离信号覆盖的机会的同时,也不愿意给其他公司留机会了。
毫不夸张地说,一旦“星链”计划最终成功,SpaceX将不再只是一家航天器制造公司,而会成为综合电信服务商,甚至会参与卫星的生产和地面站建设,成为电信市场一匹黑马。
在通信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华为也有着类似的计划,他们将投入99亿美元发射超10000颗小型底轨卫星,而且就是剑指6G通信。预计到2030年,该公司将建成能够容纳1Tbps传输速率的无线通信网络。
与此同时,华为还提出了通过6G,人类可以用大脑意念控制物联网产品,以及利用Wifi、基站等进行无线充电等的畅想。如果说,5G是加速了通信网络速度,那么6G带来的就是人与物互动形态的颠覆。
去年10月,科技部发布“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其中涉及5G/6G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研发的项目就有多个,总体目标则是“在‘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今年是公认的5G元年,但可以看到,5G尚未普及商用,全球各大公司在6G方面的布局与抢先战早已开始。就目前来看,互联网公司频发卫星只是现象,终极目标都是在抢占地轨空间,部署物联网通信。当然在更久的未来,有关太空的竞争或许会走到更深远的宇宙中。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