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128元,最高869元,三大运营商公布5G套餐,5G商用正式启动

巫盼 5年前 (2019-10-31)

你会换5G套餐吗?

5G真的来了。

10月31日,在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开幕论坛上,工信部联合三大运营商宣布5G商用正式启动。

同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正式公布了5G资费套餐,11月1日开始生效,消费者无需换卡、换号,可直接办理。

会上,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今年年底将开通13万个5G基站,北京、上海等地形成连片覆盖。

三大运营商推5G套餐:最低128元,最贵869元

运营商正式推出5G套餐,也就意味5G离我们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近了,三大运营商的具体套餐价格如下:

镁客网也简单对比了三大运营的5G套餐收费标准:

最低128元,最高869元,三大运营商公布5G套餐,5G商用正式启动

图 | 三大运营商5G套餐对比

总的来看,三大运营商的5G套餐资费价格相差不大,中国移动的资费相对高一些,并且将套餐分为个人和家庭两个版本,起步价为128元,最高是869元。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套餐相似度很高,最低129元,最高599元,共有7档价位可供选择。

另外,三家都采用了网速差异化定价的方式,不同价位的5G套餐提供的5G网速也不一样。举个例子,中国联通200元以下的5G套餐,提供的是优享网络服务(500Mbps),239元到599元的套餐提供极速(1Gbps)网络服务。

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也推出5G购机优惠活动、会员优惠权益以及其他5G特色应用。以中国电信为例,他们推出了天翼超高清、天翼云游戏、天翼云VR、天翼云电脑和天翼云盘五大5G应用。

和我们当前的4G套餐相比,5G套餐起步标准是30GB,相应的资费也比4G高出几倍,在当前5G网络覆盖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恐怕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乐意接受。

不过,三大运营商均对老用户提供折扣服务,中国移动对5年网龄及其以上的用户有7折优惠,其余的是8折优惠。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是针对3年网龄及其以上老用户7折优惠,其余用户都是8折优惠。

除了5G套餐外,运营商也公布了5G首批开通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等,具体名单如下:

5G商用速度飞快,行业应用道阻且长

我国的5G商用速度飞快,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半年时间不到,三大运营商已经推出了正式的5G商用套餐。

最低128元,最高869元,三大运营商公布5G套餐,5G商用正式启动

目前,华为已经发售多款5G手机,除此之外,小米、vivo旗下的iQOO均推出了5G手机,OPPO也在今天宣布将于12月发布双模5G手机。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年底前,陆陆续续会有更多的5G手机上线,在5G移动终端上,手机厂商已经做好了准备。

当前,5G网络建设的速度非常关键,核心点在于5G基站的数量。在今天的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5G商用网络是基础,正与中国联通推进共建共享,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国联通也表示,双方已在24省市开通5G共建共享基站。以速率为例,最新的测试数据显示,共建共享的5G网络峰值速率可达2.5Gpbs,是全球5G现网中测得的最高速率。

最低128元,最高869元,三大运营商公布5G套餐,5G商用正式启动

两家合作共建5G基站,一方面可以减少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能加快建设速度,这也是为什么两家的5G套餐标准相差无几。

根据工信部之前对外的数据,目前全国开通5G基站8.6万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实现了5G网络连片覆盖,预计年底,全国开通5G基站将超过13万个。

就在上周,工信部向华为颁发了国内首个5G无线电通信设备进网许可证,意味着华为可以在国内规模部署5G基站,并正式接入到公用电信商用网络中。随着5G商用正式启动,我国5G基站建设的速度必然会进一步加快。

从C端消费者角度看,5G商用速度飞快。

但是5G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信技术的升级、网速的提高,更关键在于它的另外两个形态:大连接物联网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即给物联网、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行业应用带来的变革。这也是为什么5G会是手机厂商之外,AIoT、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产业翘首以待的通信技术。

目前,有部分运营商已经和部分B端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向前推进。但如果要满足广泛的物联网、无人驾驶和智慧工厂等,需要选择SA(独立组网)模式,将5G打造成一张连续覆盖的网络。但由于R16标准的SA(独立组网架构)还未确定,所以这条商业化路线,道阻且长。

总而言之,5G商用正式开启,无论是通信设备商、运营商、还是终端厂商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全面迎接5G的商用。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