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市百日,AI公司为何迟迟没登陆?

巫盼 4年前 (2019-11-04)

AI公司们在犹豫什么?

在科创板开市百日之际,41家已上市的公司中,AI企业寥寥,当初“被炒作翘首以待”的AI企业们,全都没有出现在科创板的提交注册名单中,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当CV四小龙之一的旷视选择在香港上市,可以说是给设立不久的科创板浇了一盆冷水,面对为新技术而设的科创板,AI企业在犹豫什么,是有苦难言,还是蓄势待发中?

AI企业的科创板速度太慢?

回顾科创板诞生到首批企业上市,可以说速度飞快。去年11月科创板被首次提出,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7月份的时候,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正式进入挂牌交易阶段。

科创板开市百日,AI公司为何迟迟没登陆?

截止到11月4日,共有4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至少半数企业都隶属于半导体领域,涵盖材料、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各个产业链环节。其中,凭借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光刻胶去除剂两大招牌,安集科技开盘当天就收获了涨幅超400%的“第一股”名号。

相较之下,科创板少有AI企业的身影。科创板设立的目的就是推动科技产业,但作为近年来大热的科技产业,人工智能似乎还差点火候。

但从坊间传闻来看,还是有不少AI企业在蠢蠢欲动:

云从科技将于明年上半年申请科创板上市,估值超230亿元。

云知声于今年7月16日进行了科创板IPO辅导备案。10月17日,据北京证监局披露辅导企业信息显示,辅导机构中金公司已提交第一期辅导报告。

今年5月,浪潮云董事长袁谊生表示,浪潮云在推动上市计划,上市地点会是国内科创板。

但当初炒作呼声高的很多明星AI企业,在科创板开市个月后,依然没有赶上这车,诸如旷视这样的CV公司,则是相对保守地选择了成功率更高的港股。

总的来看,AI企业的科创板速度还是比较令人意外的。在目前已经上市的41家企业中,可以和AI挂钩,并被贴上科创板“AI第一股”的企业是视觉算法供应商虹软科技。

科创板开市百日,AI公司为何迟迟没登陆?

根据虹软的招股书,从2016年到2018年,其营收分别为2.61亿元、3.46亿元、4.58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8036万元、8633万元和1.58亿元。其在2018年,96.57%的营收均来自于手机行业,包括智能单摄、智能双(多)摄、智能单/双(多)摄、智能深度摄像解决方案,主要商业模式是通过计件软件授权获得许可使用费。

根据IDC统计,2018年全球出货量前五的手机品牌中,除苹果公司完全采用自研视觉人工智能算法外,其余安卓手机品牌三星、华为、小米、OPPO的主要机型均有搭载虹软科技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虹软的主营业务和旷视以及商汤都有直接竞争,而且从虹软的营收以及大客户关系来看,他们在消费市场的视觉算法应用,走的更为成熟和稳定。

虹软选择了科创板并成功上市,对于其他计算机视觉公司来说,是表率,也是压力。但遗憾的是,科创板并没有出现前仆后继奔赴上市的计算机视觉公司。

AI企业在犹豫什么?

科创板设立之初,考虑到一些新技术企业早期研发投入高,在营收和盈利上也都相应放宽限制,这也被外界视为给AI公司亮绿灯,让他们获得国内上市的通行证。

根据科创板的规定,有五种上市标准可供选择,其中除了标准一对盈利有硬性要求,其他都是考虑营收、研发投入、市值等综合因素,最大限度的放宽新技术公司走向二级市场的门槛。

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蛮多企业符合的,但遗憾的是,被很多人期待的,一大批AI企业登录科创板的盛况并没有出现。

科创板开市百日,AI公司为何迟迟没登陆?

当前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大多都是选择了标准一,其中,虹软科技采取的标准四天准科技采用的标准三,而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上市的时候均处于盈利状态。

不知道是规律使然,还是巧合,这也意味着AI公司盈利情况下成功上市的可能性更高。

对比之下,奔赴港股的旷视在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都处于亏损状态,在减去“优先股权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后,才于2018年实现了盈利。头部的CV公司在盈利数字上都要“大做文章”,更何况其他的AI公司。

不过,如果以非盈利状态在科创板上市,很难保证资本市场会买账,风险自然较高,而且即便是新技术企业,同样需要坚实的业绩来支撑高市场估值。所以,对于本身就处在快速成长阶段的AI企业来说,是否要冒这个风险登陆科创板,恐怕要审慎思考。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AI独角兽们迟迟不上科创板,也是为了保住估值。股票上市后,如果企业估值提升,股东凭借手中的股份让手中资产迅速增值。但如果估值迅速下滑,股东退出必然会进一步削弱公司的股价。

而且和A股类似,科创板也设定了股份锁定机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持有的股份上市后锁定3年;其他股东锁1年。对比之下,港股的锁定期只有半年。

另外,在资本市场仍然追捧AI的现状下,AI公司可以在一级市场上继续拿到大额融资,也不会着急上市,毕竟上市后,技术、商业模式都要公之于众,受到的监管制约也相应更多。

总的来看,AI公司业务涉及安防、移动终端等场景的,相比无人驾驶、AI医疗,在财报上的表现会更好,也更容易登陆科创板,举个例子,在已经被市场验证的云计算产业中,国内云计算初创企业的翘楚UCloud已经进入科创板提交注册环节,距离上市一步之遥。

登陆科创板To be or not to be

在公开场合,不少AI企业负责人或多或少表态会考虑在科创板上市的可能,但真正付诸于行动的少之又少。除了上述提到的AI公司自身顾虑之外,科创板离“中国纳斯达克”的目标也还有点距离。

据某财经媒体观察:首批上市的科创板股票价格在经历了约半个月的大幅上涨之后,逐渐回落,随后上市的科创板股票,大部分上市首日的股价即为阶段高点。从交易活跃度来看,早期交易活跃,后期活跃度下降且趋于稳定,并且换手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成交额来看也是持续下滑。

企业也好,投资人也罢,对科创板的信心不够,也处在观望的状态。

另外,如今的科创板,半导体占据半壁江山,而对于新兴的AI公司来说,是否能成功走到上市,是机会,也是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科创板已经受理152家企业提交的发行上市申请,其中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26家,占受理总数的17%,拟融资额合计约200亿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蒋锋蒋锋此前曾表示,将进一步提高科创板制度的包容性,创造条件,推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红筹企业来科创板上市落实科创板公司并购、重组、注册、试点,支持人工智能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完善优化审核规则、标准和机制,支持更多人工智能企业来科创板上市。

政策一直在鼓励AI公司到科创板上市,但于AI企业来说,是否选择登陆科创板,是个难解的题,也是一环扣一环的故事,当技术成熟到可以落地到规模商业化的多元场景下,自然会给企业带来稳定的营收,乃至盈利,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更多的信心,而不仅仅是投机倒把的工具。

近日,上交所交出了科创板40多家企业的季度成绩单,在研发投入上,40家科创公司研发费用占收入比平均为13%,其中占比最高是虹软科技,达到了35%。

对于多数AI企业来说,都已到了中期寻求快速商业化落地发展的阶段,急需从更成熟的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融资,以支持未来几年的业务扩张和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科创板给了商业模式未成熟的企业,更多的缓冲期,如今,从现状以及政策趋势来看,今年内,势必会有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企业出现在科创板的注册名单中。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