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抢人?2021互联网造车之高管流动史

韩璐 3年前 (2021-05-10)

抢人大战中的高管流动,透露出了怎样的讯息?

往前倒看7年,汽车赛道从来没有像2021年这般热闹。

同样是造车,曾经被冠以“新势力”之名的蔚来小鹏理想等已经成为“旧”势力,百度、小米、华为等则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新势力”。

而同样是抢人,汽车赛道内的人事变动也没有如今这般频繁。有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第一季度,车企人事调整就超过了80起,超过了2019年全年,其中包括了集团内部的调整,以及跳槽、离职等情况。

其中,诸如陈雪峰、戴雷、夏一平等熟悉的名字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而在这一系列高管流动中,又传出了怎样的信息呢?

造车=抢人?2021互联网造车之高管流动史

这一次,传统车企不再“单方面”受虐

造车新势力如何从0到1?最快的捷径就是“花钱”,这其中就包括了花钱“挖人才”。

这一点,早在蔚来小鹏理想等创立初期就得到了验证。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年,就有超过上百位总经理及以上级别的传统车企高管跳槽加入造车新势力,而在多数造车新势力中,豪华的高管团队,也已经成为了“标配”。

比如蔚来的团队,就有着原沃尔沃Pole-star全球CTO及中国区总裁、沃尔沃中国研发公司总裁沈峰,以及原雷克萨斯中国副总经理的朱江(后跳槽至福特,现已于福特离职)等。

造车=抢人?2021互联网造车之高管流动史

图 | 朱江

彼时的抢人大战中,受伤最严重的就是传统车企了,而作为受益方的造车新势力则凭借着“挖人”模式有了一定的整车背景,继而有了后面从0到1的突破。

相比之下,眼下汽车赛道的“抢人大战”不再是传统车企单方面受损,而是传统车企、造车旧势力、造车新势力间的来回博弈。这其中,前面提到的朱江可谓是典型代表。

2017年入职蔚来的朱江后来于2020年从蔚来离职并入职福特中国。而就在最近,福特中国内部消息确认,入职未满一年的朱江已经因为个人原因提出辞职,至于他的下一步动态,有传闻称是小米、滴滴这类跨界造车企业。

又比如原拜腾汽车联合创始人戴雷,于4月中旬加盟恒大汽车,担任集团常务副总裁;还有原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加盟长城汽车旗下毫末智行,负责长城汽车智能驾驶研发的相关工作……

可以确定的是,当下的汽车赛道,尤其是智能汽车赛道,就人才这一块,可以说是无目标的“杀疯了”。至于“疯”的程度,可以从之前的文章《200W挖人、岗位需求上涨1.8倍……疯狂造车的连锁反应》中探之一二。

造车=抢人?2021互联网造车之高管流动史

人才流动中的“众生百态”

于汽车,亦或是新造车领域而言,2021年可以算作是一个转折点、里程碑式的存在。

这一年之前,存活下来的造车旧势力刚在2020年实现触底反弹,尤其是蔚来小鹏理想,在股市上迎来疯狂追捧:

蔚来,股价在12月28日收盘后为45.77美元,年内涨幅1230.37%;

7月上市的理想,28日收盘价29.32美元,年内涨幅254.96%;

8月上市的小鹏,28日收盘价为41.87美元,年内涨幅319.14%

与此同时,在汽车销售上,三家车企也迎来了自己的最好成绩,理想更是扭亏为盈,在队列中首个实现季度盈利,蔚来跨过10万辆量产车门槛。

造车=抢人?2021互联网造车之高管流动史

可以说,虽然目前这些旧势力的销量还有待继续提升,但是从最近的人才动态来看,相比于其他对手,他们的下一步动态更像是“稳中求破”——继续坚持当前的方向,并在自动驾驶等方向寻求技术突破。

相比之下,在造车实力上游刃有余的传统车企则是继续寻求转型,包括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汽车、从传统汽车转向智能汽车。

就在不久前落幕的上海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比亚迪、奔驰、丰田、福特等都在站台主位置上展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亦或是电动车平台。

再往前追溯,在2020年,车企高管之间也出现了一股回流到传统车企的潮流。仅2020年开年,就有超过10位新造车企业的高管离职,其中有半数都流向了传统车企,比如原博郡汽车市场营销和销售副总裁陈曦加盟奇瑞汽车、原合众汽车品牌公关中心总经理兼营销公司副总裁邓凌加盟上汽大通等等。

而就在最近的高管流动中,长城汽车挖来原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可以看作是产品转型智能化的典型案例了。

造车=抢人?2021互联网造车之高管流动史

图 | 顾维灏

不管是对比蔚来小鹏理想这类造车旧势力,亦或是相较百度小米等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的造车实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他们的天然优势。于他们而言,后面的等待他们的是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长久战。

而在传统车企、造车旧势力之外,眼下的造车新势力首当其中的一点就是资金充足,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当初就是“资金”这一门槛,不知道就拦下了多少对造车赛道野心勃勃的创业者。

同时,通过与传统车企的合作,以及眼下市场中电池产品的愈发成熟,就汽车制造、动力电池等方面,这些造车新势力更是能够省下不少心。更为重要的是,瞄准汽车的下一阶段“智能化”,他们有的已经实现技术商用化,有的也早已经借由专利等早早布局,走在了前列。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各种能力很好地糅合到一起,尤其是与车企联合造车的跨界者。

依据过往惯例,造车品牌从立项到产品落地,至少需要3年时间。到了那时候,此时稳中求进的造车旧势力、寻求转型的传统车企,以及带着资金、技术高调入场的造车新势力,将迎来真正的市场交锋。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