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碳技术崔伯龙:算好碳资产“经济账”,云平台赋能“低碳”未来
“专业人做专业事”,如今专门碳排放咨询与管理的企业已经从国内碳中和创业土壤中“破土而生”。
图 | 清碳技术CEO 崔伯龙
今年夏天,北半球的极端高温现象频上新闻头条。对此中国气象局表示,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热浪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所增强。
为了应对愈发不稳定的气候环境,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国家的共识。这一趋势也使得“碳中和”成为各国政府报告中的热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早在2014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就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此后,各行各业都逐步迈大了绿色转型的步伐,隆基股份、远景科技、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纷纷成长为市场追捧的巨头。也正是随着“双碳”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减碳的行列当中。
但哪里需要减碳?如何去减碳?这些问题对于一家没有碳管理经验的企业而言可谓“一头雾水”。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一批专门碳排放咨询与管理的企业从国内碳中和创业土壤中“破土而生”。
镁客网注意到,一家名为清碳技术(无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碳技术”)的初创企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成立短时间内即拿下国内著名合资车企华晨宝马的青睐。
近日,镁客网也有幸联系到清碳技术CEO崔伯龙,听他讲述清碳技术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对国内碳中和行业的见解和期望。
如何破解“减碳困境”?
“很多企业对碳的概念基本没有了解。他们认为,自己(生产过程中)并不烧煤炭,怎么会有碳排放呢?”
崔伯龙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当下企业对于碳中和的茫然。
自去年国家正式明确双碳目标之后,绿色节能转眼之间化身社会主旋律。对于正经历转型的中国工业企业们而言,持续多年的减排工作就已经卓有成效,此时又增添了一项碳中和目标,是否多此一举?
崔伯龙告诉镁客网,碳中和中涉及到的“碳”,不仅仅包括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与“碳”相关的间接排放。“像电网、钢厂等企业,他们本来做减排就很困难,自然有很多额外的碳排放。即便是一些改用新能源的企业,他们依然会存在少量碳排放。”崔伯龙说道。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工农服三大产业中,工业碳排放占比85%左右。显然,作为碳排放大户,工业自然要成为国家碳中和战略下的先头兵。
愿望很好,困难也多。
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走向技术引导型经济,中国式减排曾走出一段弯路:盲目地关闭高排放企业或项目,导致生产力降低,甚至使当地经济受到了影响。诚然,这种手段简单且有效,但企业需要为此付出经济利益上的巨大代价。
而对于碳中和这个新事物来说,其背后更涉及一系列持续性、系统性、复杂性的长期工程,自然让这些企业感到束手无策。
崔伯龙解释道,想要达成一个减排目标,就需要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实现全流程且透明化。在得到数据的支撑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制造目标制定。
一站式碳服务平台,为企业“把脉”
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那么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
在看到企业对于双碳规划和碳资产管理的市场需求后,清碳科技推出一款名为“清碳云”的一站式碳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直观地展示出“双碳”相关的碳排放数据,从而为企业制定碳减排计划提供帮助。
“我们就好比专治碳排放超标的‘老中医’,为企业进行‘把脉、开药方’。”崔伯龙形象地介绍了“清碳云”的特点。
镁客网也注意到,市面上与“清碳云”相似的碳管理平台数目众多,这当中势必存在竞争关系。对此,崔伯龙自信地告诉镁客网:“凭着多年碳管理的经验,以及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我们清碳云在平台算法先进性与数据获取的实时性上远远优于竞争对手。”
除此以外,在获得碳标签评价资质之后,清碳云可以利用“Handle可信文件标识技术”,精确计算出产品的碳足迹,从而生成一张碳标签,印于产品包装上。这种类似“溯源身份证”的标签,作为生产者完成减碳任务的见证,同时也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低碳理念,形成绿色消费习惯。
“这一点是清碳云与其他平台相比最大的优势。”崔伯龙说道。
凭借“清碳云”出色的碳管理能力,以及清碳技术团队对于减碳目标制定的经验与理解,清碳技术在短时间里就收获了大量订单,这其中就包括与知名合资车企华晨宝马签订的供应链减碳咨询服务。
除了企业侧以外,清碳技术的产品也逐步参与到地方政府的碳排放管理中。例如在清碳技术扎根的无锡市,当地生态环境局就与清碳技术一起合作,完成了对重点企业的碳排放排查。
下一步,清碳技术将继续推进平台相关物联网设备以及传感器的研发,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碳中和市场尚处无序阶段,企业亟需找准定位
镁客网注意到,在成立清碳技术之前,崔伯龙其实已经在碳领域深耕多年,无论是求学生涯还是早期工作经历,都与碳行业联系紧密。也正是凭着多年以来对行业的深刻领悟,让崔伯龙和他的团队抓住了“碳中和元年”的契机,一头扎进创业之路。
在谈到这段创业经历时,崔伯龙用一句“天时地利人和”进行了概括,各行各业的企业对于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求,让这家初创企业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快速成长。
但同时,崔伯龙也道出了这个行业的另一面:“各家企业百花齐放的背后,是碳中和市场尚且处于混沌无序的现状。”
回顾双碳目标颁布一年多时间内,各地政府监管部门对所辖区内企业的能耗指标、环境监管愈发具体,对企业的各项考评奖惩措施愈发明确,碳指标的交易市场也愈发成熟,但在企业端,尤其是中小企业,依然在减排的进度上踌躇不前,而与碳中和息息相关的新能源市场更是乱象丛生。
作为从业者,崔伯龙自然能感受到行业快速发展以及背后的暗流涌动。他告诉镁客网:“之所以看起来‘混沌’,是因为该行业还没有发展到详细的细分领域,因此大部分企业在入局后很难找准定位。”
对于清碳技术来说,他们同样面临着定位的选择,并且处在逐步摸索过程当中。但好消息是,清碳技术在自身技术和行业理解力处在业内领先的先发优势下,已经少走了许多弯路,下一步便是继续在碳行业持续深耕,并创造出行业价值。
结语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内工业体系由于其复杂性,转型之路曲折缓慢。
从短期来看,双碳转型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节能减排实则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为企业后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单靠企业自身很难独立完成,正是有类似清碳技术这样的专业公司的加入,才能让企业们少走弯路,同时创造出自身的社会价值。
可以说,工业碳中和前途一片光明,清碳技术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