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塔维王珂:聚焦数据治理,助力高校信息化高质量建设
“数据”成为高校信息化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静水流深。
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引领下,“一浪高过一浪”的信息化浪潮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重塑着千行百业的运行方式。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核心的高校,同样感受着信息化浪潮所带来的巨变:对高校而言,新技术的广泛渗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并进一步深入影响着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在疫情影响下,保证教学得以通过线上方式顺利进行,同样要依靠积年累月的信息化建设所提供的便利。
从政策层面看,近年来,政府一直积极出台鼓励和引导高校信息化进程的相关文件。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就明确指出了,要“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等多项具体要求。
但同时,镁客网也注意到,在高校信息化的进程中,从“数字校园”到今天的“智慧校园”,被中央文件所纳入生产要素的“数据”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数据”已然成为当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词。
为什么数据可以成为今天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角”?该如何理解数据对高校信息化进程推进的重要性?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为高校提供信息化建设和数据服务的这样一条赛道,是蓝海还是红海?
带着这些问题,镁客网联系到了目前在国内高校信息化数据服务方向上的领跑企业:南京迪塔维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塔维),并与其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王珂,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政策指引兼需求明确,高校信息化走过激荡十年
近年来,来自政府政策层面的关注和指导,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记者注意到,近十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层出不穷:从2012年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6年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到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再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高校信息化得以快速的持续推进。
但和不少产业的信息化历程类似的是,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走了一条“先离散,后整合”的路径。
“现在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被称为数字化转型,这是因为最开始高校先实现的是‘数字化校园’,也就是说我要先能把数据变成电子的,因为以前大部分都是纸质线下的流程在跑”,在采访中,王珂告诉记者,从发展历史来看,曾经的“高校信息化”首先要把学校的业务落到“信息化”上,即从搭建基础的业务管理系统开始。
而在具体实施上,王珂认为,和一些欧美国家高校以“ERP”方式追求“大而全”的统一系统不同,国内高校各部门相对分散的情况,让一部门一系统的“离散建设”成为了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主流选择。
记者注意到,尽管这种偏重垂直化,甚至高度定制化的系统在单个部门的应用上显得极为灵活方便,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迈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之时,数据的不畅就形成了“数据孤岛”,从而加剧了整体把握和应用数据的难度。
“日常管理产生的结构化数据,教学课件、音频、视频监控带来的非结构化数据,以及门禁、闸机、无线网络等物联网设备数据是高校目前所持有的主要数据”,在谈到目前高校日常运营中主要产生的数据分类方面,王珂这样告诉记者。
而目前的情况是,这几大类的数据互相之间有关系,但又并不明确,并且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特点。王珂告诉记者,“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学校里面去做这种数据治理的服务,要先实现数据的融合,然后再基于这些数据去做一些辅助决策、数据分析、数据填报、审核流程等由数据驱动的具体应用。”
告别“数据孤岛”,高校信息化建设来到新阶段
记者注意到,对数据的处理,既是高校目前追求高质量信息化的广泛需求,同时也是迪塔维的长项所在,目前,其已经推出了包括“统一数据治理平台、统一数据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开放平台、统一数据服务平台”等拳头产品。
“数据中台主要做的就是两样工作,数据治理和数据服务,但今天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正在变得模糊”,王珂告诉记者,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首要满足的仍然是“辅助管理、做好服务、扶持决策”等需求。因此,数据的重要性凸显,作为数据服务公司,要帮助高校完成如下四个方面的数据治理工作。
“一是要帮助学校打开数据的‘黑盒子’。每个高校都有几十个部门,甚至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系统。这样离散的基础建设,需要通过数据技术,把所有的数据资产盘点清楚,查清数据在哪,归哪个部门、哪些人管。即达到‘一数一源’,并做好后续的维护。”
二是要打通数据孤岛。知道了数据资源有哪些、在哪里,盘点好之后,接下来就要把不同的数据资源去对接、整合,来变成一些服务。像现在的学生请假离校,就要涉及学工系统、疫情管理中心和学校大门终端等环节,需要把这些系统‘打通’,让数据能够在这些不同的系统中进行同步,并通过合适的流程进行打通。
三是要提升数据质量。未来,高校的数据会越来越多,但要避免形成‘数据沼泽’。一方面我们帮助高校把过去的一些不规范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对齐,一方面要对不同的数据实现加密保护。
最后一点是要把数据变现,通常用于高校的决策辅助。当这些海量的数据放在一起、并能够相连的时候,整个学校的数据资源池就形成了,例如,现有的如实训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教学老师的教学计划?能不能通过多终端设备来更精确统计教学楼等建筑的学生人数,以及判断学生究竟是否在校内?根据这种复杂的行为数据的串联,就可以帮助高校去做这样一些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
王珂认为,目前在教育行业之外的一些行业中,对数据的有效利用同样遵循着如上逻辑,即:通过打开数据黑盒、联通数据孤岛、避免数据沼泽,最终实现数据价值的提升与“变现”。
一条需要“慢慢来”的赛道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双一流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率约为10%-20%,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智慧教室建设率低于10%。
从行业角度来看,集中率低,是高校信息化服务行业的主要特点。王珂告诉记者,目前既存在做高校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大而全”企业,也存在专注数据等细分领域的垂直型企业。前者因产品线丰富,存活不是太大问题;后者往往在单一方向做的“深”,但也可能因对市场变化的预估不足而陷入危机。
所以,尽管源源不绝的入局者让该赛道长时间保持着较为激烈的竞争,但与其它行业相比,这条赛道有它专属的生存法则。
“在高校信息化的领域里面,能耐受得了寂寞、对利润的快速增长没有高要求的公司,反而慢慢能活下来。”
王珂认为,究其原因,刨除人力成本较高等因素,作为主力需求的软件产品目前在高校的多样化需求下仍然难以执行“标准化落地”。所以,做高校信息化“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就做起来会很复杂。”
记者注意到,对于迪塔维而言,能够长期在该赛道中占据头部位置,与其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和对持续坚守“数据”方向的经营策略有着不小的关系。
“就我们对行业的理解来说,从重要性的排序上看,应该是人才、技术、产品、市场这样一个顺序。在迪塔维内部,包括我们的奖金和股权激励的方式上,其实也是反映了这样逻辑。”
另外,定位“做最专业的数据团队,让世界变得更清晰”的迪塔维,在把目光投向了教育行业之外的更多区域时,也有着自己的节奏。
“我们的想法是:每年做不超过三个教育行业以外的业务。虽然现在包括一些如环保、铁路等政府部门,和一些上市公司都已经成为了迪塔维的客户,但是我们每年控制在三个,暂时不会去做太多。”
目前,迪塔维已经发展成为近200名员工,年收入超千万的企业。克制与进取,同时反映在这家创业年份并不长的企业身上,其发展历程似乎也可被视为近些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缩影。可以说,要了解未来中国高校信息化将会怎样发展,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更多的“迪塔维”。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