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为何最后都成了智商税?

jh 2周前 (08-08)

靠AI硬件创业,并不是件靠谱的事。

曾经火遍科技圈的AI Pin,大概率要跑路了。

知名科技网站The Verge今天披露了一项内部销售数据,从今年5月到8月,AI Pin的退货量比购买量还多。

自4月开售以后,AI Pin总共卖出超过了900万美元,但随着网上差评如潮,用户纷纷开始退货,有大约100万美元的产品被退回,其中还有1000多件在发货前就取消了订单。

另外,由于T-Mobile的限制,一些被激活的AI Pin在退货无法发给新用户,直接变成了废铁。

这一番操作下来,AI Pin背后的Humane公司白忙活了一场,加上内部运营一片混乱,高管和工程师相继离职,基本看不到翻盘的希望。

除了AI Pin外,其他AI硬件要么翻车,要么消失,第一批吃到螃蟹的AI硬件们,最终都成了智商税。

我们该如何定义AI硬件?

在今年MWC大会上,Humane的工作人员在发布AI Pin时喊出了一个口号:杀死智能手机

他们宣传,“手机能做的,AI Pin都能做”。

而在上一年AI Pin第一次对外公开的时候,《时代》杂志直接将其评选为2023年最佳发明之一,不到一个月预定量就超过了450万台,每个人都在期待这样这样一个新硬件是如何取代手机。

无独有偶,在Rabbit R1发布的时候,外界同样对这样一个内置大模型的“魔盒”充满了兴趣。比起AI Pin,Rabbit R1多了一块屏幕,看起来更加靠谱。

另外,包括三星推出的智能戒指Galaxy Ring,虽然此前市场上也有类似的产品,但由于这次三星加入了AI功能,因此在发布前受到格外的关注。

相比之下,虽然手机厂商、PC厂商都一直宣称在新产品里加入了AI功能,提出了“AI Phone”、“AI PC”但消费者在主观上并没有把这些产品当做AI硬件。

从AI硬件厂商的定义来看,他们希望开发出一种新的、由AI驱动的设备,以此打开新的市场,打造“下一个iPhone”。

然而,这种“AI 原生硬件”的概念变成现实产品后,都遇到一系列问题:例如过于昂贵的供应链、缺失的销售网络以及足够的软件生态。

事实上,所谓AI硬件不过是大模型的“载体”,这些硬件所提供的功能,反过来在智能手机上都能完成,并且可以凭借强大的算力、镜头以及软件生态,实现更好的功能。

端侧AI,还很遥远

如今,集成本地大模型的AI手机大量出现,AI PC的概念更是不断走红,当设备采用端侧AI后,数据的处理可以在本地完成,时延更短,且不容易受到网络质量的影响,在数据隐私保护上同样具备先天优势。

听上去很不错,但技术演示和技术落地之间,还有一段路要走,如今在在智能手机上尚且不太能体验得到端侧大模型提供的 AI 体验,更不要说AI硬件。

根据谷歌大模型在自家设备上的测试,目前7B的端侧大模型需要4GB内存。类似70亿参数的LLaMA模型,其大小更是达到14GB,而现有的移动设备内存还停留在12/16GB容量左右,再除去操作系统需要占用的内存后,基本上所剩无几。

这对于非旗舰机来说基本放弃了端侧AI,即使是旗舰手机也比较吃力,因此现阶段端侧大模型大规模落地还不具备成熟条件。

另一反面,大模型的水平和参数量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厂商们也开始往小模型方面努力,因此现阶段并不是AI硬件创业的最佳时机。

而根据Rabbit R1给出的参数,这样一个只有4GB 内存、2.3GHz 联发科处理器的“老人机”,怎么想也与大模型沾不上关系。

从后续专业科技媒体拆解视频来看,Rabbit R1其实就是个套壳的安卓设备,除了外观上确实脱颖而出以外,其他宣传的AI功能全是大饼。

风口上的AI硬件,还能等来吗

虽然产品失败了,但至少AI Pin和Rabbit R1给公司拉来了一大笔投资,最终留下一大堆消费者拿着“玩具”一般的半成品在风中凌乱。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诈骗式的宣传后,北美消费者似乎开始对AI产生了反感。

上个月底,一项调查指出,当产品在宣传时加上AI后,消费者反而会打消购物欲望。

这样的悖论无疑是当下硬件产品都要面临的问题: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过大后,消费者如何为披着ai外壳的智能设备买单。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天,OpenAI领投了一家硬件初创公司,在得到融资后,这家公司将改变产品路线,在新的硬件中加入AI功能,不过在宣传稿里,AI硬件的相关介绍并不多。

看来一直想做硬件梦的OpenAI,也不再指望AI硬件了。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