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60亿!这次固态电池真要来了?

jh 11小时前

5月29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 报道指出,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

5月29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

报道指出,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在内,这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而这些企业的项目经过严格筛选后,最后会具体分为七大项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

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该计划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

有“国家队”下场牵头,炒作多时的全固态电池概念真要来了?

固态电池,又开始炒作了

一直以来,固态电池都被称作“业内神话”。

这种兼顾电池能量密度、循环次数以及安全的电池技术,被看作纯电动车“续航焦虑”的终极救星。

从原理上来看,固态电池使用的固态电解质,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以及化学稳定性,也不会出现锂枝晶穿透隔膜导致短路的情况,因此电池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外,在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与隔膜后,可以增加有效储能空间,因此能量密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听上去原理很简单,但问题在于固态电池做起来工艺复杂、成本又高。

早在上个世纪时,采用固态电解质的电池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和成本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包括丰田、宁德时代在内,都没能将固态电池推到量产阶段。

不过量不量产没有关系,二级市场对于固态电池概念的热度始终没有降温。

从今年以来,固态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热门话题,先是智己汽车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上车,紧接着广汽埃安宣布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量产上车,随后“宁王”也坐不住了,在4月底首次公布了全固态电池研发和量产时间表。

算上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主攻固态电池的小型动力电池厂,整个国内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智己搭载的所谓“光年”固态电池,其实是一种妥协的“半固态电池”,在固态电解质里加入了10%的“润湿剂”,而官方也玩了一把“白马算不算马”的文字游戏,强行把半固态电池归类为固态电池。

类似的还有蔚来的150度半固态电池,李斌自己也认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多只是展现厂家对于电池技术的态度。

至于广汽和“宁王”的电池是否是固态电池,至少从时间表来看,远比现在的“半固态电池”靠谱的多,但想量产还是过于遥远。

投资60亿,靠谱不?

回到开头提到的新闻,国家正式牵头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

这里其实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60亿元。

如果平摊到每家企业后,其实对于研发全固态电池而言,所能支持的资金非常有限。

有报道称,每家中标单位会有8亿的项目支持经费,涉及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电芯设计、工艺开发、干法电极设备、固态电解质膜设备、等静压设备固态电池密封检漏装置、和叠片封装等设备的开发。

虽说都是对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的支持,但最终还是靠电池厂商以及车企自身的研发能力。

作为对比,韩国投资了20万亿韩元(约1062亿人民币)用于研发固态电池,而宝马、日产、丰田等车企在固态电池的研发金额都高达数十亿元,60亿元的投资算不上太多。

第二,不同技术路线。

目前日韩主攻硫化物体系,欧美多为氧化物和聚合物体系,而国内大部分企业为氧化物路线。

从网传的报道来看,本次中标单位以硫化物和聚合物两条路线为主,这就突出了政策的引导作用。

但这并不代表放弃了氧化物路线,而是说希望走多路线战略,避免被海外企业弯道超车。

结语

总的来说,这次的“国家队”下场投资,其实是对各家电池厂指明了方向,实际还得靠企业自己实现技术突破。

在液态锂电池安全性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的前提下,固态电池的量产恐怕仍是遥遥无期。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